“假如我的经历可以写成一部小说,那作者这个伏笔埋得还真是够深啊……”
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眼见自己跟蔡琰这么有缘,张绣便觉得自己总该做些什么才对。
想到这里,他当即给典韦使了个眼色。
典韦跟了张绣这许多年,也已经渐渐摸清了自家主公的性格。
此刻看到张绣对自己丢了个眼色,当即心领神会,悄悄退了下去。
在张绣陷入回忆杀的时候,蔡琰和她的侍女也并没有掉线。
事实上,就在典韦一个来回的功夫,此时双方的矛盾已经愈发激化,快要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蔡琰的侍女蔡弦原本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少女,此刻她便指着对面为首那人说道:
“你这人好生不讲道理!
我家娘子已再三说过不愿再嫁,你为何还要如此咄咄相逼?
莫非当真是欺我家无人耶?!”
眼看着自家侍女理直气壮的指责对方,蔡琰心中却幽幽叹了一声。
傻丫头,人家可不就是欺负自己家没人吗?
若是父亲蔡邕还在,一个屯田都尉又怎敢这般对待自己?
回头看了看保护自己的那些壮汉,蔡琰心中愈发苦涩。
他们当中有几个蔡家人,但绝大部分都是卫家派来护送自己的。
蔡邕只有蔡琰这一个独女,蔡邕一死,他这一脉便断了香火。
如今还能帮衬着她,已经是算是蔡邕余荫了。
当初自己在河内被张绣救下以后,便被张杨派人送回陈留家中。
卫家和蔡家得知此事既是愤怒又是庆幸。
愤怒的自然是匈奴竟然这么嚣张,跑到了汉地来劫人。
庆幸的是蔡琰被张绣救了下来,否则一旦她被掳走,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因为丈夫卫仲道新婚不久便早死,两人又没有子嗣,因而卫家便主动提出蔡琰可以改嫁。
毕竟在这个年代女子改嫁原本就是寻常之事。
然而蔡琰却并没有这份心思。
至于原因……
说起来蔡琰自己都觉得可笑,所以不说也罢。
蔡琰既不改嫁,那便还算是卫家媳妇。
卫家如今当家做主的人名叫卫觊,字伯觎,卫仲道就是他的二弟。
卫觊少年早成,以才学见称,在曹操任司空的时候,他先后曾任府中属吏、茂陵县令、尚书郎。
这个人的人品还是很坚挺的,既然弟妹不愿改嫁,他也就没有强求。
不但如此,对于络绎不绝上门来提亲的人,在征询过蔡琰的意见以后,也是统统给挡了回去。
可以说正是因为卫觊的存在,才让回到陈留的蔡琰免去了不少麻烦。
如果事情能够一直这样下去,蔡琰倒也不会遇到像今天这种事情。
可惜造化弄人。
蔡琰虽然被张绣救了下来,貌似是改变了“一生三嫁、颠沛流离”的既定命运,但老天爷却似乎并不愿意就这样放过她。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
时任荆州牧的刘表支持袁绍,至于关中诸侯则是保持中立,坐观成败。
虽然益州牧刘璋跟刘表同为宗室大臣,但却暗生龃龉。
彼时的曹操正在多方联络反袁势力,自然不会放过这相机会,他便任卫觊为治书侍御史,命其出使益州。
目的自然是说动刘璋出兵,牵制刘表,避免刘表出兵扰乱自己后方。
这个策略还是没有错的,可关键是当卫觊经过长安时才得知,进入益州的道路已经被张鲁那家伙截断。
如果继续前进,恐有性命之忧。
为此他也只能留在关中。
卫觊此行虽然没有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好在刘表也因为荆南四郡做乱无暇他顾,最终没能直接给袁绍给予支持。
最终曹操在官渡战场击败袁绍,奠定了一统北方的基础。
然而卫觊自此便留在关中,直到现在都没有回来。
原因是曹操让他坐镇关中,为自己平定中原、底定关中做好准备。
卫觊不在,那些觊觎蔡琰的人顿时就像是嗅到了血腥味的苍蝇,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不过蔡琰依旧是态度坚决,不愿改嫁。
在卫家人的帮助下,拒绝了一批又一批人。
可惜的是普通人他们可以拒绝,但在面对有些人的时候,他们就有心无力了。
就比如此刻站在蔡琰面前的董祀。
董祀也是陈留人,跟蔡琰算是同乡。
昔日蔡邕还在的时候,他就一直默默地喜欢着蔡琰这个才女。
只可惜后来她却被蔡邕嫁到了河东卫家。
董祀因此茶饭不思,难过了好一阵子。
后来听说卫仲道死,他的心思立马活络起来。
只不过蔡琰纵然是要改嫁,也不是他能够高攀的。
所以他在积极寻求出路的同时,也只能默默压下自己心底的这份感情。
不曾想没过多久,就传来了蔡琰就被匈奴人给劫走的消息。
得知这个消息的董祀悲痛欲绝,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吃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