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统揽全局,同样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胜机。
只不过还没等己方将这份胜机利用起来,对方竟然已经打算要撤出战场了。
“对面到底是谁?”
徐庶百思不得其解,没听说这次夏侯惇身旁有什么厉害人物啊?
曹操一众谋士当中,能跟自己过招的也就那几个人。
曾在官渡之战为曹操立下大功的许攸已经把自己浪死了。
郭嘉向来身体不太好,上次还是听了张绣的话这才苟活至今,如今也应该不会远行。
程昱的能力比起自己还是稍差一些,他应是能够识破自己的谋划,可最多也就能做到以火攻火灭了这场大火。
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安排以他的能力就很难做到了。
难不成是荀彧或是荀攸来了?
想到荀彧精于内政,往往都留守在后方。
所以这场战斗自己的对手八成就是荀攸了吧?
早就听说此人讷于言,敏于行,如今一战果然是名不虚传。
“军师,要追吗?”
张辽看到对方撤退的时候整齐有序,不禁有些犹豫。
“追!”
徐庶肯定地说道,“对方纵有安排,我军有郡守统领,亦不必怕,尽管去追!”
张辽闻言顿时心领神会,立刻率大军追了上去。
他一马当先,稳稳压着速度,坚决不让己方将士们因为追击导致过于深入。
突出一个稳字。
“张文远当真有大将之风!”
看到这一幕的郭嘉忍不住赞了一句。
他又看了看已经合兵一处,开始占据优势的张合跟乐进,不禁叹了口气,迅速下了一道新的命令。
丢弃三分之一的粮草辎重,撤出战场。
李典和于禁得到命令以后,迅速理解了郭嘉的意思,纵然心中颇有不舍,最终还是听令行事。
因为此地原本狭窄,曹军将粮车一丢,道路顿时就被堵住。
再加上夏侯惇、李典、于禁三人联手对敌,亲自断后,作为追击一方的荆州人马最终还是没能取得太大的战果。
不过张合依旧觑到一个机会,枪挑了夏侯惇的偏将,同时也是他族弟的夏侯兰。
看到这一幕的夏侯惇目眦欲裂,可终究还是强忍住没有去找张合报仇。
曹军终究还是悉数撤出了战场。
此时郭嘉又使众人齐齐喊话:
“曹司空麾下军师祭酒郭嘉,特向元直先生问好!”
竟然是他!
骑在马上追赶敌军的徐庶听到曹军喊话,不禁为之一愣。
原本以为是荀攸,没想到却是郭嘉。
不过如果是他的话,一切倒是能够说通了。
此人少年时便有远见,因为预见到汉末将会天下大乱,所以弱冠之年便隐居蛰伏。
后来袁绍崛起,出身颍川的郭嘉专程北行去见他。
但在跟袁绍见过面以后,对袁绍的希望就变成了失望。
这倒也罢了,关键是他对于袁绍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他这话是在离开袁绍之前,悄悄对袁绍的谋士辛评和郭图说的。
意思就是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公,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
可惜袁绍只想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
再加上他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好谋而无断。
所以跟着袁绍这种人,无论是想要拯救国家危难,还是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都是很蓝的啦!
当时的郭嘉还很年轻。
他对着辛评和郭图说出这番话,一是表明了自己不愿在袁绍帐下任职的原因,二也是在劝这两人也趁早赶紧另谋高就。
换成后来成熟版本的郭嘉,肯定是二话不说悄悄离开,才不会专门留下这一番话。
不过他这一番话却在后来得到了事实的验证。
可惜的是辛评和郭图彼时在袁绍麾下颇受重用,两人都没有听他的话。
二人皆是选择了跟着袁绍一条道走到黑,最后的下场也是颇为惨淡,固不待言。
郭嘉在离开袁绍以后一直未遇明主,他宁可在家中赋闲六年,也不愿屈就自己看不上的庸才。
直到后来,曹操器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
荀彧便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召见郭嘉,两人就天下大势进行了一番讨论。
结果是两人都对对方十分满意。
曹操认为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就是郭嘉。
郭嘉离开营帐后,同样非常高兴地认为曹操才是他心目中明主。
自此郭嘉便成为了曹操的重要谋士,为其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官渡之战前,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的主战决心,从此晋升曹操谋士团队的核心领袖人物。
其后更是多次做出成功的预判,让曹操在败袁术、败吕布、败刘备等一系列战斗中大发异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