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世宗福临 > 第一百三十七章 弃城而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弃城而逃

多尔衮借着李成栋骗开数座城池,在盱眙城下与高杰部对峙。高杰现在城头上,满是怨恨的看着城外插着的李字旗,那是李成栋的营地。

高杰并不是因为李成栋降清而对其产生怨恨,怨恨的原因吗也很简单,这种大事,李成栋竟然私自做主,不叫他一起。

多尔衮兵围盱眙城的第一个晚上,高杰就派人出城,偷偷联络上了李成栋。李成栋念着往日的情分,在得知自己的老上司也有意投降后,直接找上了多尔衮。

“王爷,盱眙城守将高杰乃卑职旧识,以卑职对他的了解,绝对不会坚决抵抗。若是由卑职前去劝说,绝对能劝其献城投降。”

多尔衮坐在案前,手指不停的敲击桌案,思考着李成栋的建议。良久,多尔衮才回答道:“李总兵这份为朝廷效力之心,本王知道了。不过劝高杰投降之事,大可不必。”

虽说当初李成栋约定投降的时候,多尔衮答应封他为伯爵,但是如今的多尔衮权势远不如历史上那位集大权于一身的摄政王。封爵这等事,多尔衮可以建议,真正落实还得由福临亲自下诏册封才行。

当然,福临很少会在这方面让多尔衮难堪。所以李成栋的伯爵之位跑不了,只是得等福临下诏。此时奏折刚到京城代善手中,册封诏书未下,故而多尔衮依旧以总兵的职位称呼李成栋。

“王爷,盱眙到瓜洲一带,高杰还有近二十万人马,实力不容小觑。若是一路打过去,难免有所损耗,不若由卑职前去劝降。”李成栋再次提及劝降之事,能劝降一个统领二十万兵马来降,不知能立下多大的功劳。

多尔衮也不想太打击新降之人的积极性,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条件。“既然李总兵执意请命劝降高杰部,本王答应便是,本王只有一个条件。”

李成栋见多尔衮点头,也不考虑条件是什么,直接点头答应:“王爷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卑职一定劝高杰来降。”

“投降之后,高杰及其部将全部卸甲归田。”

一听这话,李成栋直接傻眼了。人家想投降,就是想捞好处,不说比以前更好,之前不能比之前更差吧,不然为什么要跟你混呢?结果多尔衮倒好,啥好处也不想给,让他们都去种田,这傻子才会投降。

多尔衮见李成栋愣住,说道:“怎么,李总兵觉得有问题?”

当然有问题了,这样的条件前去劝降,那和找死有什么区别。李成栋可以想象,自己进城后,一旦将此话说出,肯定会立马被盛怒的高杰下令乱刀砍死。“王爷,这样的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

李成栋还想说些什么,多尔衮直接将其打断:“既然李总兵做不到,劝降之事不必再提。李总兵可知道,为了攻下南京,大清调动了包括八旗,外藩蒙古,汉军在内的四十万大军。”

“若是战事不顺,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还能调集大军数十万。高杰部的所作所为,本王早就有所耳闻,此等兵痞于大清来说有不如无。”

也就是现在不愁人用,多尔衮才会如此硬气。若如原时空那般,恐怕多尔衮才不会管高杰等人的人品如何,巴不得他们早点投降。然后再用这些明军降将,去攻打残明政权。

“高杰若是肯献城归降,本王尚可网开一面,饶他一命。若是执迷不悟,想据城而守,抵抗大清天兵,本王会让他好好尝尝红衣大炮的滋味。”

占据了北方几省后,大清能够动用的资源远胜辽东,所以军中的红衣大炮和各种火铳明显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为了发展火器,福临已经把自己脑海中对于燧发枪的记忆,向格物部尚书汤若望以及一干资深工匠说了。

福临说的很笼统,只说用燧石代替火绳点火,具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得靠格物部和工部。如今两个部的相关人员,正在抓紧时间攻克难关。

倒是定量装药的纸壳子弹,被工匠弄了出来。这东西没什么技术含量,只需要福临随口一提,工匠就能分分钟给他做出来。

一年多时间,大清的红衣大炮已经从六十门增加到了一百二十门。这一百二十门红衣大炮都被拉到了攻明的前线,光是多尔衮的东路大军,就有整整六十门炮弹。

弹丸也不局限于铁铸弹丸,坚硬的石头也能制成弹丸,比如花岗岩。石制弹丸可能威力比不上铁制弹丸,但它取材简单,还不用担心被对手回收利用,转而对付自己人。

十多万大军加上六十门红衣大炮,数不清的弹丸,再加上随时可以征调的民夫,给了多尔衮足够的底气。“孙子兵法有云,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如今两军对垒,我为镒,高杰为铢,生死只在他一念之间。”

李成栋见多尔衮铁了心不肯收买高杰,只得告退。回到营中后,高杰派来的使者李本深,满怀希望的看着李成栋:“李总兵,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