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世宗福临 > 第一百六十章 南巡(六)二合一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章 南巡(六)二合一章

祁远的回答,一开始还有些磕巴,说到后面才越说越顺畅。“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习惯,因为臣是湖北人,和周围的百姓有些语言不通……差不多半年以后吧,才渐入佳境。”

乡啬夫虽然只管一乡的人,但是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而且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事犯不上打官司,但又想得到解决,只能来找乡啬夫。

一番询问下来,问题有,主要集中在语言不通和教育不兴上面。虽然福临已经弄出了拼音和字典,但是还未推广和普及。至于教育问题,也是因为私塾被取缔以后,官学没能及时跟上。

“现如今曹家务乡共有户一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八百九十七,田十五万亩。作物以小麦为主,去年秋收,亩产三百余斤。”

代善点了点头:“看来你对曹家务乡了解的很透彻,继续保持现状。如今南方还有几个省要打,好好做,说不定过个一两年,你就能主政一县。”

夸了祁远几句,又给他画了个大饼,代善结束了问话。接替他的是多尔衮,他这位右相下面管着兵部,问的自然是乡游徼王忠。“将近六千口人,这里面有多少丁壮?”

多尔衮口中的丁壮,指的是十七到五十岁之间的人。

“回相爷的话,曹家务乡共有丁壮一千九百二十一人,都接受了至少一个月的训练。”

按十户抽一丁来算,曹家务乡可以抽调近二百名兵丁出来。若是再穷兵黩武点,四五百人也能勉强抽调出来。不过这样的话,可能就会耽误乡里的农事。

多尔衮问的问题并不多,又问了问训练情况,得到明确的回答后,便不再询问。

王忠和祁远见状,便准备告退,毕竟天色也不早了,回去晚了也怕家人担心。

“等下,朕还有几个问题要问。”

二人见状,只能恭敬的站在原地,等待福临的问询。

“祁卿,方才你说这里是南哥驿村,朕想知道村里有多少五十岁以上老人家。”

福临打算请村里的老人家吃顿饭,所以才有此一问。至于乡里的就算了,曹家务乡说大不大,但走起来也要一阵时间。时间有限,只能请到村里的老人家。

“启禀陛下,南哥驿村五十岁以上老者共有二十九人,八十八岁耄耋老者一人,古稀老者三人,花甲之年十人。”

“这些老者的住处,二位爱卿都知道吗?”

“知道。”

“皇伯,朕打算请村里的老人家吃一顿饭,以示我大清尊老敬老之意,不知皇伯觉得如何?”

福临都扯到尊老敬老上了,代善还怎么拒绝,只能点头同意。倒是范文程有不同意见,也不是反对尊老敬老,而是担心出事。

八十八岁的老人家,大半截身子都要入土了,还能不能吃饭是一回事。万一请过来,出了事是谁的责任?

请他吧,怕出事。要是人家因为见到皇帝,一激动直接去了,到时候找谁说理去?总不能怪皇帝兴师动众吧。

可不请他,也不行。你尊老敬老的宴席,五六十岁的都请了,偏偏最年长的那个老人家不请,容易被人说闲话。

但是劝谏也是有艺术的,不能直挺挺的反对,尤其是皇帝还是想做好事的情况下。你一瓢冷水泼过去,到时候可能浇断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前途了。

“陛下,您尊老敬老之心,臣万分敬仰。只是此时天色已晚,恐怕百姓们已经用过晚饭,要不要改日再请?”

范文程不反对福临请老人家吃饭,只是觉得这个时间点不太合适,建议改日再请。不过明天一大早,船队就会启程前往天津,改日的话就不知道改的哪一日了。

福临看了看窗外,夕阳无限好,田里面耕作的身影被拉长。“范师傅,您看看窗外,百姓们还在田间劳作,怎么会就用过晚膳了呢?”

“既然皇伯不反对,此事就这么定了。”

“可是,陛下……”范文程还想再劝,却被福临打断:“范师傅,您的担心朕清楚,朕会安排好的。”说完,福临看向遏必隆:“遏卿,你带人去将村里的老人请过来,就说皇帝要请他们吃饭。古稀以上的四位老人家你不用管,朕会另派人去请。”

根据福临的安排,请人也要分情况。身体状况良好,身子骨硬朗的老人家,才请到现场吃席。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不必请到现场,留下慰问物资即可。

五六十岁的老人由遏必隆带人去请,赐肉、米面各五斤,布一匹。七十岁的古稀老人由希福范文程洪承畴三个议政大臣去请,赐肉、米面各十斤,布二匹。八十八岁那位耄耋老者由辅政亲王多尔衮亲自去请,赐肉、米面各二十斤,布五匹。

福临不单单只请了老人,村里随军从征过的民夫也在邀请之列,他们也是为朝廷出过力气的人。

太阳完全落山,营地周围亮起了火把,香味也开始在河边弥漫。此时帐篷已经搭建好,两宫太后和福临等便下了船,来到帐篷里休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