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首映结束后,《赤壁》和《剑雨》的影评再次刷屏。

拿钱干活的影评人与媒体记者飞快的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首先是《赤壁》,几乎是一面倒的好评。

“气势恢弘堪比《指环王》。”

“绚丽而沉重的巨片。”

“场面恢弘大气。”

“不愧是国际大导演拍出来的作品,观赏性极强。”

还好顾灿灿提前看过了《赤壁》的点映,不然她还怀疑对方说的是另一部电影。

与收了红包和媒体和影评人不同,观众们可都是自己掏钱走进影院去看的。

其中不少人笑得肚子疼,感觉非常欢乐,还以为是在看一部喜剧片

等电影结束,才反应过来,诶,不对呀,《赤壁》不是三国着名的大战吗?

我是来看史诗片的,不是来看搞笑的!

“我真是无语了,这么好的题材,非要拍成爆米花,完全的爆米花我就认了,还特么爆米花爆的还不彻底!”

“这部电影雷死我了,我现在耳朵里还回荡着志玲的那句:萌萌,站起来!”

“槽点多得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吐槽…”

与拿钱办事的水军不同,观众们感觉耍了,一部分恼怒的去网上发帖吐槽。

“搞一部华夏人耳熟能详的古装片就这么难吗?我要是导演的话,我觉得最保险的是三种手法拍摄。第一,完全尊重老百姓的演义评书审美,根据演义来拍;第二,完全按照史实,找历史学家请教,严密的考证;第三,干脆就完全架空,自己重新编一个。最可怕的是把三件东西搅和在一起,搅和在一起也就算了,还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失望。吴雨森江湖片拍的太多了,以至于他处理《赤壁》这样的大剧情,明显也按照之前的套路。把《赤壁》里的枭雄变成了黑社会老大,谋士变成了侠骨柔肠的侠客,猛将则变成了莽汉,于是,权谋以及英雄事迹都消失了。导演拍的是他个人理解中的三国演义,格局太小了,不是有一些宏大的场景就是大场面啊,整部影片的气质真是让人头大。”

“在吴导思维中,大概三国就是江湖,而不是天下。勇者一统江湖,智者兼得天下,于是,对于胡导这个以拍港式警匪片出身的导演来说,侠义远比权谋更为重要了。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剧本的创作,也就产生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影片。”

“最重要的,此片严重拖沓!”

“由于原着的存在,故事在整体构架以及走向方面绝对没有任何毛病,但怎么讲述则是导演的把握了。在庞大的故事背景下,许多枝节末梢过于繁杂了,某些段落的存在几乎根本没有意义,与主杆完全没有一点关系,整部电影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更有一些段落几乎是早期港氏警匪片中固有的温情之意,却并没有起到深度刻画人物的作用。同时,还有些段落显得过于矫情,给人一种为做这个段落而做的感觉。”

剔除一部分怒骂以及无脑吹的评价,大部分观众的评价都带有一些吐槽的性质。

不过尽管观众一片吐槽声,但是《赤壁》的票房还是爆发了几天,首日赢下3300万的高票房后,第二天2800万,第三天3100万,第四天2500万,四天破亿!

这个记录创下了今年已经上映的所有中外影片的首周末票房新高,同时也刷新了华夏电影的多项纪录。

不过伴随着票房高歌猛进,观众对《赤壁》有了越来越猛烈的骂声。

《赤壁》的口碑迅速的崩坏,哪怕有再多的收钱洗影评的,有再多香江就是好的跪族粉丝力挺,也抵挡不住如山体滑坡般的差评口碑。

很多媒体和影评人也抵挡不住观众的骂声了,纷纷倒戈。

原本对《赤壁》大赞特赞的新京报,也开始刊登了一篇貌似中肯的评价,对《赤壁》的一些槽点进行了批评。

而在这四天里,《剑雨》的票房和口碑一直很稳定。

首映第一天报收1400后,第二天1300万,第三天1450万,第四天1500万。

虽然票房被《赤壁》压着打,但《剑雨》的口碑稳重上涨。

“非常有诚意的一部纯正的武侠片。”

“场景人物具有几分古龙小说的特征。”

“顾灿灿扮演的细雨真是漂亮到没朋友,我要吹爆!”

“昨晚看了《剑雨》,好久没看到这样的武侠片了。武侠电影也应该做得踏实,接地,走心。让我想起小时候热爱的武侠小说,有门派,朝廷,镖局,钱庄,有日常生活,有野心也有恩怨,有一个你想离开却身不由己的江湖。很多小细节都挺精致,能看到创作者的诚意。推荐《剑雨》。”

“近年来少见的纯武侠片,摒弃了时下古装大片普遍存在的浮躁与不知所谓,水准颇高。”

“强敌环伺之下,江阿生独坐磨刀那段,是近年来我见过最具武侠意境的一幕。画面基调冷得非常有江湖感,当时看了这一幕第一反应:这装逼装的!太有感觉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