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个成绩,信心建立了起来,肯定想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当然,赵毋恤认定司马穰苴手中只有三万可用之兵,再则是隐匿行踪而来,不可能有太多的齐军,认为就是积累作战经验的好机会。
智宵环视了一圈,问道:“诸位以为呢?”
韩庚历来话少,继承了韩氏的风格,不争不抢的同时,到了应该出力的时候也不会进行推脱。
既然赵毋恤那么积极,韩庚自然不会反对,只是没有开口赞成。
韩氏目前是智氏的盟友,智氏明显跟赵氏不对付,韩庚还是懂得做人的。
魏驹沉吟了一番,建议道:“驹已非初次领兵,可否由驹为将,毋恤为佐?”
不是每一个卿位家族都像韩氏那么佛系,其余家族秉承的是不争则输,要的就是奋勇争先。
有齐军数量不多的推测,积累作战经验这种美事,谁愿意放弃啊?
魏驹又补了一句:“赵氏兵少。”
因为智氏跟赵氏不对付,智氏家族的士兵非常不适合跟赵氏的士兵合编,强制捏在一起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正数,或是会是一加一得出负数的结果。
他们出征已经有几个月,智宵作为全军主将,想要动用赵氏的部队依旧需要得到赵毋恤首肯,真的想用也显得束手束脚,深怕明明是赵毋恤无法承担责任,搞到最后变成智宵是在故意削弱赵氏。
如果是在韩须时代,也就是韩氏与赵氏哥俩好时期,作为韩氏宗子的人就该站出来主动借兵给赵氏了。
现实是赵鞅在渗透韩氏,搞得当前的韩氏对赵氏一点好感都欠奉,才有了明明确确的分道扬镳。
魏驹算是拿捏住了赵毋恤的死穴。
不管来的齐军有多少,反正不会比赵氏更少。
智氏和韩氏不会抽调自己的士兵给赵毋恤指挥,赵氏只有两千将士,赵毋恤也没有单独统兵作战的经验,显得令人缺乏足够的信心。
智宵倒是没有想到魏驹会明明白白跳出来争抢,讲的话还比较直白。
这不,赵毋恤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赵氏兵力确实不多的现实,再加上性格方面的因素,没有选择跟魏驹争锋相对。
智宵先说了几个地点,再继续往下说道:“若有齐军,应当是在这几处。你二人若领兵而往,可有战略?”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两人讲出自己的答案。
魏驹说的是:“寻觅,见之,攻之。”
赵毋恤只说了两个字:“火攻!”
啥玩意?
火攻!?
那是森林,远比杂草丛生以及满布芦苇的地方更难清出隔火间距,烧起来不止整片森林要完蛋,火势会向外蔓延多远谁也不清楚。
还是说,赵毋恤要干的事情是管杀不管埋,放火之后拍拍屁股走人?
单从军事角度来说,赵毋恤的所选的战略明显更合适。
问题在于战争从来都不止是消灭对手那么简单,无法灭掉国祚,有其余邻国的存在,需要顾虑和思考的太多太多了。
如果是在晋国境内作战,有的是人会阻止使用火攻,原因是破坏了多少坛坛罐罐,它们是晋国的坛坛罐罐。
目前的战场在卫国境内,智宵不是作为主将才不管赵毋恤要怎么玩,可智宵是主将,晋军无论谁干了什么事,卫人骂的就是智宵。
现在又不是晋军处在劣势,哪里用得着去使用那么激烈的手段?
智宵却是不能没有拿出选择主将的理由,先提到赵毋恤使用火攻很有效,可是会让卫国跳脚;随后又接着问魏驹要用什么办法寻找可能存在的齐军。
魏驹在那边进行阐述。
赵毋恤的心理活动很活跃:“你是主将,卫人骂得当然是你,我承担的只是少部分,为什么不那么干!?”
这种想法多少有点损人也不利己,却是符合赵毋恤的为人。
智宵听完魏驹的阐述,环视众人,再说道:“驹所提之策或无有毋恤直接有效,却是当行之策。如此便以魏驹为将,何人有它论?”
这么一说,搞得魏驹和赵毋恤都心生不爽。
只不过,智宵一来是说实话,再来就是比起会让魏驹不爽,哪有给赵毋恤提前挖坑重要呢?
人要是尝过不折手段带来的甜头,几乎立马就是会变得欲罢不能,碰上什么事情都想取巧。
赵毋恤会放弃使用火攻吗?这一次可能在智宵和魏驹的共同压制下会忍住,下一次则是非常不好说了。
智宵懂得什么叫隔火间距,作为见证者之一的赵毋恤也许也看懂了原理。可是赵毋恤极可能不会忌惮世人对他的看法,为了使军事行动成功,不会去管放火会蔓延多大的范围,没有建立隔火间距。
他们对躲藏在森林里面的齐军做出估测,认为应该不会超过三千人。
魏驹麾下的本部约有两千八百。
赵毋恤带来的赵氏所部从头到尾还没有参与过作战,只不过生病以及其它意外致使出现几十人的非战斗减员。
这样一来,魏驹为主将,赵毋恤为副将,他们一共带走了四千七百余战斗力,一下子让晋军的两座营盘变得空荡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