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扯那么多?因为智宵发现自己跟公子昂没有什么好聊的,并且在越聊越尴尬。
这样一搞,智宵可不就一边应付着,一边思绪发散玩“以史为鉴”了嘛。
“什么时候才能喊出‘虽远必诛’啊?”智宵面对公子昂笑嘻嘻,心里则是在不断买买皮,脑子不受控制把两汉风骨回忆了一遍。
汉承秦制嘛,等于说秦一统打下一应基础,制度被西汉继承了过去。
本着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走上强国之路,智宵认为自己根本不用去学秦国,保持晋国的特色再加以改良也就是了。
“如果设立军功爵,肯定不能照抄商鞅的答案,类似如‘簪袅’、‘上造’、‘庶长’、‘更’这些称呼与阶级是秦人的特色,不属于中原列国。”
“中原列国有自己的特色,只能以‘羡’、‘徒’、‘士’、‘大夫’做基础,弄出符合中原文化的爵位名称。”
“到时候,名称改一下,相关的待遇照搬,不用费多大的劲。”
智宵后面已经越来越少讲话了。
坐在对面的公子昂肯定察觉到了智宵的意兴阑珊,并且发现智宵的眼神越来越不怀好意。
怎么说呢?智宵在想着搬秦国的变法成果,眼神怎么可能不随之变化,有些戏谑的同时,带着无法掩饰的侵略性。
“晋卿,可是昂说错甚话?”公子昂干脆直接地问出来。
智宵摇头说道:“非也。乃是宵想起些许小事。”
公子昂总不能表示智宵在说谎吧?只能“哦”一声,想重新开启一个话题,嘴唇动了动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要不是这种级别的会面无法及早结束,起码要拖到夜幕降临,再摆上高级别的酒宴,他们并不用那么尴尬下去。
时间好不容易来到傍晚,智宵和公子昂可算能够暂时离开了。
在这一段期间,众仆从需要重新布置现场,诸如搬来更多的案几与圃团,弄来食物与佳酿,等等之类。
公子昂退出去,来到属于秦人休息的地方。
这里一样围着布幔,只是空出一定的空间,早就有好些秦人待着了。
“公子?”白公令看到公子昂回来,立刻凑了上去,问道:“可有收获?”
其余秦人做出了倾听的姿态。
公子昂的脸色并不好,反问道:“庶长可知智氏宗子过往?”
庶长在秦国是什么官职?差不多就是以后的“宗令”之类,只不过目前属于管账的一个职位。
那么,白公令明明是白氏,怎么能管秦国公族的账目?因为白氏就是秦国的公族之一。
“智氏宗子过往?”白公令被问得比较懵逼。
并非白公令没有听说过智宵这个人,主要是所知道的过往,应该跟其余人差不多。
要说智宵做了什么比较出名的事情,不就是年纪轻轻就好几次击败诸侯联军,公认战绩过硬的就是那次击败楚军。
其它的事情?智宵是智氏里面最为敌视赵氏的人,算不算一件秘闻呢?
之所以不好说是不是秘闻,主要是秦国这边知道这件事情,属于赵氏的人到秦国交流刻意提出来。
公子昂若有所思地说道:“我观智氏宗子,不类晋人。”
列国对晋人普遍的看法除了嚣张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刻板。
晋人的刻板体现在做事一板一眼,极其追求集体纪律上面,相较于列国的人会显得较为不苟言笑。
白公令有点听不懂。
其余人其实也听不懂。
公子昂很难正确表达自己对智宵的印象,想了想说出感觉,道:“若是来者为其他晋卿,想来难以与我长坐闲聊,有所逆耳必将出言训斥,乃至动起刀兵。”
这个就跟其他诸侯国的人认定秦国是个野蛮的国家那样,长久的相处下来让秦人认定晋国就是霸道又嚣张。
秦国跟晋国的高级别会议,经常就是晋国卿大夫动辄训斥与会的秦国高层,要么就是碰上什么事情就喊打喊杀,每一次与会不是立刻打起来,便是事后进行一场国战。
以为是在开玩笑?并不是的啊!
例如“麻隧之战”就是诸侯斥责秦国“人而无信,行而不可”为起因,以“秦桓不仁,败令狐之盟。不义之事,弗可纵容,此必酿中原之祸”为理由,要要打秦国就立刻动手干起来。
更深层的背景是,秦国趁晋国出兵与楚国交战,秦军去偷晋国的老腰子,进入魏氏封地“令狐”展开一系列无差别杀戮与破坏,很直接地惹毛了晋国。
在当时,列国交战可不会胡乱杀人,更不会破坏对方的生产设施,偏偏秦军进入晋国无论男女老幼都杀死,能破坏的东西全部给破坏,直接在“全世界”造成轰动,证明了秦国是一个野蛮人国家的事实。
秦人却也有自己的委屈,认定就是晋国不讲规矩在先,不止晋国对秦国不宣而战,并且在“殽之战”全歼了秦军,使得秦人认为跟晋人根本不用讲规矩和道义。
以事情先后定论,确确实实是晋国不讲规矩在先,才有了秦国后续的一系列报复行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