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晋国带着一帮小弟跟楚国交战,既是打争霸战争,何尝不是两个文明之间的较量。
楚国后面为什么又变成了诸夏的一份子?首先是打不过以晋国为首的诸夏集团,再来就是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志气消沉,更重要的原因是被吴国打得太惨。
连吴国都打不过,楚国很怕再被晋国针对。
到后来进入战国时代,秦国、赵国、魏国、韩国、齐国、燕国都认可自己是诸夏的一员,能不让楚国举目四望之后心中揣揣,害怕自己过于“独立”而陷入举世皆敌的绝境吗?
在现实的逼迫下,楚人只能重新承认自己也是诸夏的一员,以这种方式换取不被过分针对。
“赵鞅还真是够狠,也找到机会就见缝插针啊!”所有卿大夫都是类似的想法。
一下子召集那么多诸侯,到时候要是来者寥寥,晋国丢人是一方面,作为元戎的赵鞅就要承担晋国内部与外部列国的压力。
说被找到机会见缝插针,主要是赵鞅办成了这件事,威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又是魏侈率先赞同。
其余人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
无论如何召集看看,受邀者越多会让晋国更威风,所有晋人在心气和自信心方面都能猛涨,届时智氏、魏氏或韩氏说什么都不能明着针对赵氏了。
若是真的来者寥寥,背锅的就是提议者赵鞅,到时候可没有灰溜溜下台就算完这么回事,只剩下赵鞅自戕谢罪一条可选。
众多的队伍出“新田”向列国而去。
这些队伍都是使节团,负责抵达列国都城,谒见该国之君进行召集,再讲清楚为什么要会盟。
因为参与者众多的关系,再来也是季节的原因,会盟时间定在了明年的夏收之后。
也就是,等诸侯荟聚,算上诸侯启程赶路的时间,正式展开会盟起码是进入秋季时节了。
赵氏、魏氏、智氏、韩氏商讨之后,各自派出一千人提前抵达“任”这个地方,着手修建会盟台这种玩意。
剩下的就是等着获得诸侯的回应,看看哪位诸侯应邀,哪位诸侯拒绝,又是哪个诸侯连回复都不给。
有这一段缓冲期,赵毋恤等赵氏的人也有充足时间离开中山国,算是赵鞅的私心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