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毋恤回来,看到智宵站在会盟台的阶梯边上,快步走过来说道:“吴君来矣。”
智宵有眼睛,一直在注视吴国那边的动向,哪能没有看到吴君夫差领着一帮人过来?
本来吴国不会只有五百人靠近会盟台,他们遭到了仲由率军拦截,争论期间会盟台顶上吹响号角,吴国那边知道不能再有耽搁,放弃一系列的纠缠。
智宵给仲由的命令是,只能有五百名吴人靠近会盟台。
仲由严格地执行了智宵的命令,包括吴君夫差在内,能跨线的吴人不多不少就是五百。
没有一小会,看上去怒气冲冲的吴君夫差来到登台的台阶,扫了一眼智宵与赵毋恤两人,脚步不停地依阶而上。
跟随而来的吴军,他们在留出的空地上列队,指挥的人正是伍子胥了。
智宵目光扫来扫去,没有看到孙武的身影,心里挺讶异孙武今天怎么没有出现。
“吴君已然登台,我俩……”赵毋恤自认完成了任务,需要去向赵鞅复命,问题是智宵还在会盟台下面,肯定要问一嘴了。
智宵还有事情,说道:“新军佐登台罢。”
赵毋恤想了想,说道:“我愿等候下军将一同登台。”
讲实话,赵毋恤就是好奇智宵还有什么事情要做,认为或许可以留下蹭一蹭功劳什么的,哪怕没有功劳可以蹭,单纯满足好奇心也行的。
智宵在等伍子胥过来,有些话需要讲一讲。
“吴子因何如此不智?”智宵等来了伍子胥,没有行礼直接问了这么一句话。
这个“吴子”是谁?吴国的爵位是子爵,智宵用“吴子”来指吴国,可以视作不满到了一定程度。
吴国早就不认周王室赐予的爵位,很直接一步到位给自己封王了。
以前的吴国称王压根就是闹着玩,不止列国不当一回事,吴人自己也清楚是个什么状况。
现在不一样了,吴国迅速崛起,以攻破楚国都城的方式,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的强大。
伍子胥是楚人,可现在是吴国之臣,还是吴国的重臣之一,立刻皱眉,不悦地问道:“晋卿如此轻视于我(吴国)吗?”
智宵摇头说道:“非也!乃是吴子不吝自爱。”
伍子胥眉头皱得更深,想开口说点什么,被抢先了。
智宵严肃地说道:“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那个“中国”多次出现在各种典籍,可不是智宵第一个讲。
关于“夏”不是专门指夏朝,从上古部落时代,一直到春秋晚期,各方都认同虽然有自己的“国”,成份却是一致,诞生了“诸夏”这个概念。
到春秋时期是什么让他们认为同根同源?不是一样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也不是语言发音或字体,其实就是穿衣服到底是左衽还是右衽,对礼仪的追求怎么样啊!
楚人一度不认同自己是诸夏的一员,可他们仍旧束发,穿衣服以右衽,愿意遵守礼仪规则。
吴国民间的百越之风很浓,问题是有点身份的人,他们一样束发和用右衽方式穿衣服,对礼仪规章制度有追求。
当前时代,中原代表着文明的先进,但凡想要维持格调就必须懂得礼仪。
吴人在东南一隅想怎么闹,他们自己私下闹也就是了,对吧?
好家伙!
真的是好家伙!
吴人跑到了诸侯会盟的场合闹,还是那种闹法,凑到至少能维持表层体面的列国之中,显得很是格格不入啊!
伍子胥被智宵那句话说得有些懵了。
这一句“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当然暂时没有人说过,类似的思想却是早就存在。
可以视作智宵在问,吴国是不是像曾经的楚国那样,要玩一手自绝于诸夏列国。
另外,不要忘记一点,吴国长久以来承认是晋国的小弟之一,夫差公开表示要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他们却是忘记事先与晋国解除从属关系了。
那么就是说,吴国忘记要先跟晋国解除之前的关系,用下位的身份在干克上的事情。
姬周想取代殷商,起先也是一种下克上,等待拥有胜势可能,向天下诸侯表态不当殷商的臣子。
尽管姬周那么干是有些迟了,好歹把手尾给收拾干净。
在那个过程中,姬周将自己打造成了受害者的角色,看上去好像也是那么回事。等待姬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自然姬周说什么就是什么。
晋国与吴国是什么相处模式呢?从以前到夫差公开说要挑战晋国霸权,可以说晋国没有半点对不起吴国的地方,乃至于晋国为了帮吴国可谓是做到了掏心掏肺。
现在,吴国忘记了来自晋国的帮助不要紧,只单独针对晋国也没有关系,会盟现场那么闹,一下子将天下诸侯得罪了个干干净净,君臣是不是脑子都缺了根筋啊?
伍子胥不是一个笨嘴巴的人,被骂能够回骂过去。
可是,智宵没有用一个脏字,用讲事实和摆道理的方式,述说吴国到底蠢到了什么地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