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白公胜有什么目的,以为晋国不会干涉,便是最大的失误了。
智宵近期很关注楚国有没有增兵北上的动作,只是派出的细作再加紧,消息从楚国传到过来,耗时至少也要半个月以上。
季节已经是秋季上旬,楚国想增兵就要加紧,给他们的时间不到两个月。
“传我之令,大军集结,架设桥梁,准备西进!”
智宵已经知道发生在郑国的大战陷入僵持,另一批楚军止步在“蛮氏”之外,楚国短时间无法干涉智氏对秦国的用兵。
既然条件合适,智宵总不能白白集结大军吧?
因为事先就有做相关准备的关系,由泾水东岸向西岸的浮桥在三天之内就就搭起了三座,同时有七千五百智氏私军经由泾水的浅谈来到西岸。
在智氏有动作之后,秦国这边没有无动于衷。
仅智宵所知道的情报,位处泾水西岸的“侯丽”在三天之内就获得了两波增援,先后有三千余秦军进驻“侯丽”城内,另有约万余秦军出现在泾水西岸沿线。
与此同时,位处泾水东岸的“泾阳”城内秦军,他们在某天夜晚突然出城,遭到智氏私军的围堵,仅有百余人扑进泾水消失不见。
智宵之前为什么没有攻打“泾阳”呢?因为“泾阳”已经无法对智氏造成威胁,相反“泾阳”城内的守军变成孤军。
无法产生威胁,困起来守军在某天会自行崩溃,没有必要再承担死伤实施攻打,不对吗?
在五天之后,也就是先期渡河的部队先将“侯丽”围起来,智宵才带着主力渡河。
“宗子,城头有人呼名。”仲由前来禀告。
智宵渡河之后没有前往观察城池,只等着攻城器械过河,随即要展开攻城。
当前时代,不认识又对身份足够高的人呼名,其实就是一种挑衅。
智宵本来在查阅文牍,抬头看向前来禀告的仲由,问道:“说了甚?”
仲由却是一脸的纠结,处于想说又觉得冒犯的踟蹰状态。
那么,秦人是骂智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