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动手又不敢真动手的韩氏在忌讳什么?他们没有智氏强大只是顾忌之一,真正压制他们的却是不敢悖盟。
智宵走向回廊,没有一小会重新走回来,对智申说道:“魏氏祖孙仍在帐外。”
智申微笑说道:“再晾两刻钟。”
有求于人就会受制于人,对吗?
智氏是想跟魏氏结盟,结盟之后确实也能得到非物资上的好处,玩却不是那样玩的。
有求于人,是不是应该有所付出?
如果明知道谁有求于自己,轻易满足对方的诉求,智氏父子会变成一对傻瓜。
轻易实现诉求的魏氏会感激智氏吗?他们或许非但不会感激,相反觉得智氏真的好欺负,该是不断进行索取了。
智申开始与智宵商讨从魏氏获得什么,粮食的要求肯定要提,再来便是向魏氏征借劳力。
两刻钟之后,智申带着智宵来到帐外,重新将魏氏祖孙请到帐中。
四人分别就坐。
智申跟魏侈聊着与正事无关的话题。
另一侧,智宵将几方的要求一一告诉魏驹。
不由一家之主来提要求,无非就是留下余地,免得谈崩了就是彻底谈崩了。
“粮食……,我家如今亦是紧张,绝无十万石粮食可调。”魏驹满脸的为难,只是又没有将话说死。
那样一来,魏氏祖孙在事先也私下进行过沟通,猜测智氏会提出粮食的要求,做好了赠送智氏一批粮食的心理准备。
智宵问道:“索取之粮,用于借调之人,并非我家之人食用。”
借人给智氏这一点,魏驹刚才已经答应下来。
智氏要借的劳动力为十万,本来的说法是一应吃喝由智氏提供,后面才有智宵提出获得粮食的诉求。
那么一搞,可不就是魏氏出粮食养活自己的人吗?而魏氏借出的劳动力,他们帮助智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魏驹沉默了一小会,问道:“不知借人用于何处?”
智宵答道:“施于工程。”
至于是什么工程,魏驹着实不好再问了。
魏驹只需要知道智氏借调劳动力不是去开荒就行。
借调人手去某个工程劳作这种事情?其实春秋时代非亲密家族不会这么干。
原因?借的不止是劳动力,还有管理那批劳动力的人手,等于管理者也会加入到工程的统筹,算是给他们得到深造以及增加经验的机会。
在这个想获取知识无比困难的时代,真的不是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只要能够掌握一个看家本领,足够某个人创立属于自己的家族,再凭借那项本领造福子孙后代。
所以,魏驹一听智氏借人手是要去某个工程参与施工,心里已经答应了下来。
等待智宵与魏驹谈妥,变成了两对父子之间的交流。
又过了一小会,魏驹才对智申问道:“何时告知中军佐?”
智氏与韩氏当前是盟友关系,魏氏与智氏结盟不是加入到两家的联盟,智氏这边肯定要通知韩氏,告知韩氏关于智氏要与魏氏结盟的事情。
这一套程序走完,届时韩氏是继续保持跟智氏的盟友关系,或是解除盟约,亦或解除盟约再重新与智氏、魏氏结盟,有着其它的程序要走。
如果韩氏继续保持与智氏的盟约,智氏与魏氏结盟不等同于韩氏和魏氏成为盟友,只能说他们有相同的盟友智氏。
那么复杂的原因就一个,结盟之前需要写明白相关义务与责任,互相之间需要履行的也是写清楚的内容,非盟约内容的忙要不要帮则是属于义务与责任之外了。
当夜,智申亲自去找到韩不信。
韩庚则是被智宵约了出来,一同散步的人还有魏驹。
“我等三人已有时久未聚,今日再聚颇有沧海桑田之感。”智宵顿步,笑眯眯地扫视魏驹与韩庚。
他们在这两三年确实见面的次数不多,到冬季才有在“新田”聚一聚的机会,有两年真没有三人一同聚会了。
“沧海桑田?”魏驹在品味这个成语。
智宵说话,很多时候确实会显得“妙语连珠”,说得都是当前所没有的词汇。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出自东晋葛洪所着作的《神仙传.麻姑》,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桑田: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之巨大。
韩庚听懂了意思,心里想道:“这都不是暗示,分明是要求我表明真实态度了。”
魏氏面临什么危局,不迟钝到一定份上,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
想要解决危局的魏氏必然会求助智氏,一旦智氏提出要求,魏氏答应下来,双方肯定就要走到一起了。
考虑到韩氏近来的小动作比较多,韩庚也听懂了智宵发出警告的意味。
“宵何时出战?”韩庚问道。
智宵笑着答道:“我与驹已发布动员,下军一到便是开战之时。”
这是智申的提议,不用疲惫之师跟楚军继续交战,征召下军作为生力军,调来郑国战场一举打出此战的最终胜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