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是一众门徒中不是孔丘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之一,有自己的三观与对事情不瞒自己的看法,不认同孔丘一些理念就会再上课时各种摸鱼,以至于被骂“朽木不可雕也”这么难听的话。
晋国的几个卿位家族当前摆明就是逮谁揍谁,聪明就该极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脑子多么不清醒才会故意招惹啊?
帮卫国守城?孔丘以为自己是谁,一众弟子在武功上又取得过什么辉煌,有信心掺和这种大事。
如果孔丘真的在乎自己坚持的法统,也就是遵行周礼,应该有一些自知之明,他们就不该跟当世的霸主国在武力上叫板。
宰予一来是认为老师与师兄弟口无遮拦玩开地图炮,再来就是郁闷怎么那样没有自知之明,敢掺和大军激战的城池攻防战。
啊对对对,以前孔丘带上数百几千门徒招摇,纯粹就是在一些小国耀武扬威,敢那样进入晋国、齐国、秦国,信不信竖着进去横着……,不对,连横着出去的机会都没有,要被当场给扬了。
智宵深深地看了宰予一眼,说道:“可。”
宰予很努力想从智宵的脸上看出什么,注视了老一会,着实是没有看出其它含义,恭恭敬敬告辞离去。
当前的孔门之儒是个怎么回事,以为自己是墨家了吗?
当然,哪怕是强盛时期的墨家,对上了当前状态的晋国,一样不会敢干涉任何事情。
墨家是先在各个小国的纷争中练级,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养出了属于自己的名望,才敢渐渐插手大国战争。
他们在最为辉煌的时候,专门喜欢跟楚国过不去,只要楚军去攻打某座城池,一定会有墨家子弟前往帮忙守城。
孔丘的很多弟子在陈人与蔡人的围困中死去,尽管又在楚国补了数量,敢掺和进魏氏、韩氏、赵氏对“濮阳”的攻打,怕不是又要死上一大批。
接下来,孔丘该去哪里补数量?
智宵作为晋人,遭到地图炮攻击,心里肯定老大不爽。
既然智宵心里不爽,怎么还允许宰予顺道去“濮阳”一趟?无非就是希望宰予能够警告孔丘以及师兄弟一番,嘴上多少留点口德,不要随便开地图炮。
“宗子,秦兆又来求见。”
智宵只当没有听到。
秦兆便是秦国派来智氏的使者,过来已经有小半年的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接见。
智氏跟秦国属于没有什么好谈。
哪怕智氏答应秦国什么,条件允许也会立刻撕破协议。
同理,一旦条件允许,秦国一样不会拿协议当回事。
现在是秦国全面弱势,他们渴望用谈判的方式来获取喘息之机。
占据优势的一方,也就是智氏,凭什么给自己的脖子套上枷锁呢?
谈没有什么好谈,哪怕谈好什么也会被随时推翻,智宵傻了才玩反复无常,不如态度始终如一。
上一次范蠡统率一万五千部队西征,大军并没有与秦国展开大型会战,一直在秦国的京畿圈外围实际打击,干掠夺人口的事业,又给秦国制造动荡不安。
秦国正在与义渠交战,主力便是在北部,国家困顿也无法同时支应两处战场的物资,只能下令各城坚守,再任凭智氏大军烧杀抢掠。
智氏对秦国干的事情看着挺恶劣?可是当代人以及知道历史的人,他们的看法会相当一致,认为秦国不过是自作自受。
曾经,晋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南下与干出“问鼎轻重”的楚国大战,秦国非但跟白翟、赤狄、戎人结盟,还杀进晋国各种无恶不作,光是死在秦军屠戮中的普通黎庶就多达数万。
在战争与普通黎庶无关的年代,没有诸侯国在开战的时候会针对普通黎庶,乃至于根本不会破坏农业生产,甚至交战两军都表现得有礼有节,偏偏秦国就特殊对吧!?
作为第一个派出大军屠戮非参战人员的国家,等同于他们主动不再接受交战规则的保护,别人用任何方式去反制,尤其是晋人去干,不是挺合情合理的吗?
所以了,天下列国已经知道智氏在打击秦国,并且智氏不顾秦国在与义渠交战,各种打击方式也比较残暴,仍旧没有人同情秦国的遭遇。
换作智氏用对待秦国的做法去针对其他诸侯国,包括经常自认蛮夷的楚国,信不信情况又会变得不同了?
那不是天下人从主观上对秦国有什么意见,主要谁都知道那是秦国自己作的!
尽管楚国经常自认蛮夷,他们从实际上却有着底线,尤其到了中原选择入乡随俗。
这样的楚国一旦愿意再入诸夏体系,谁都是持欢迎的态度,说不定心里还会觉得老大安慰。
因此,智宵上一次南下的相当多做法,对楚国都留有一丝情面,没人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更没有人会认为智宵是在看菜下碟,怕了强大的楚国,只敢欺负弱小的秦国。
“秦兆效仿申包胥故事,已在门外哭嚎三日,期间趁无人时偷偷进食,有人则滴水未进。”豫让觉得这件事情还是要重提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