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万人口多吗?在现代的话,一百五十万人口也就一个小城市的规模;在春秋时代,一个家族治下有一百五十万的总人口会显得相当恐怖!
这么说吧?五年前秦国的总人口也就约一百八十万,作为当世第一经济强国的齐国也就两百八十多万的人口,一些小国的人口只有可怜巴巴的两三万人口。
五年过去,秦国剩下多少人口呢?根据智宵从一系列数据去判断,认为应该下降到一百五十多万左右,反正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
同等人口之下,尤其秦国还是一个国家,怎么面对智氏显得那么无力?
用现代的真实例子来打比方会比较通俗易懂,天朝一个强省就能跟欧罗巴除了俄、法、德、意、英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单挑。
智氏领先秦国什么?因为智氏是晋国的卿位家族,仅仅是从精神层面就远远胜过陷入衰弱状态的秦国了。
晋国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智氏爆兵最高峰的时期能够拉出十七万经过训练的部队,秦国作为一个国家却无法集结起十七万经过训练的部队。这个就是最为明显的差距之一。
从开展农耕的面积来说,秦国不但跟晋国比较,甚至连智氏都不如。
智氏还能够从晋国内部其余家族以及外部列国购买物资。
秦国被堵在西边一隅,想对外采购物资要问晋国同不同意。
现在还不是讲科技代差的时代,哪怕智氏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秦国却是处在青铜时代,双方的装备差距其实并没有到天差地别的程度。
可是,了解上述那些情况之后,智氏作为一个家族能够压制秦国这个国家,马上就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了吧?
智氏父子要回“新田”并不是说走就走。
智宵要安排西边的一应事宜,频繁召见核心族人以及家臣,根据今年的需要做出一连串的布置。
在今年,智氏对秦国的袭扰力度会加大。
之所以加强袭扰力度,原因在于秦国已经从北部抽身,与其让秦国将战火引到泾水流域,不如智氏加大侵袭力度来掌握主动权。
只是随着智宵决定加强侵袭力度,智氏还有水利工程以及函谷关工程,不免造成粮食上的紧张,宋国以及郑国的粮食输入就变得很关键了。
三天后,智氏与韩氏的队伍一同从“智”地出发,走到“稷”地的时候,智氏分出一支队伍向南拐。
分出来的队伍首领是宰予,他将带人南下,再经由周王室的地盘进入郑国,前往“新郑”跟郑国君臣确认粮食输入。
在郑国办完事情之后,宰予等人还会前往宋国,抵达“商丘”一样是为了保证宋国按照协议交割粮食。
在粮食贸易上,主动向智氏提议交易的是宋国和郑国,两国并非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讨好智氏。
如果说宋国和郑国为什么要主动卖粮食给智氏的话,隐性目的是让智氏变得更强,进而使得魏氏、韩氏、赵氏对智氏更为忌惮,大概率逼迫魏氏、韩氏、赵氏加大对抗智氏的力度。
作为当世霸主国的晋国正在展现出极强的侵略性,每一个诸侯国都害怕自己会是下一个受害者,他们无法在军事实力上与晋国抗衡,最大的奢望就是盼着晋国再次内乱了。
要是晋国能够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内战的话,无疑对当世幸存各诸侯国……,尤其是那些不强不弱的诸侯国有着极大的好处。
即便晋国没有爆发内乱,主动讨好智氏的宋国和郑国,两国明白智氏一家独强就能够最大力度牵制魏氏、韩氏和赵氏,并且智氏的扩张方向在西边,无疑在短时间内威胁不到宋国或郑国的。
至于以后?多久的以后,智氏会是宋国和郑国的威胁,谁又能够知道呢。
从出发到二十四天后,智宵时隔将近两年再次来到晋国都城“新田”之中。
进城回家的第一时间,智宵对程集进行召唤。
大约半个时辰之后,程集来到智宵面前,行礼道:“拜见宗子。”
智宵请程集坐下,问道:“宫城可有异常?”
发现异常,程集会第一时间禀告。
如果程集没有禀告,说明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只不过,智宵回来就召唤,还问宫城有没有异常,只能是程集忽视什么了呗?
“这……”程集开始回忆日常有没有什么异常被自己忽略,一再回忆还是想不出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
智宵提醒道:“司马寅。”
这个人是谁?他是赵氏当前的首席家臣,只不过相对董安于和姑布子卿来说,当代的赵氏首席家臣显得非常低调。
“赵氏款待代国之主与中山国之主,另有‘赵’地割舍事宜,司马寅确实常有入宫。”程集可以确认自己忽视了什么,有点忐忑地继续往下说道:“每次司马寅前来,左右皆有我家之人监视,并未发现其人与君上密谈。”
目前,代国之君与中山国之主都在“晋阳”城内,他们之所以没有马上归国,一来是赵氏极为热情地进行款待,再来便是不出意外今年智宵会与季嬴成婚的关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