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宵四人过去,发现公族不少封君也有席位。
晋国之君没有失去权柄之前,担任阍卫的人都是公族封君,从范鞅那一代才开始发生变化,哪个卿位家族最强就抢夺阍卫这个职务。
现如今,晋国公族的整体实力虽然不如其中一家卿位家族,能够精诚合作还是可以与卿位家族抗衡。
毕竟,一国之君就是一国之君,哪怕失去很多权柄,名分总能保住。
有名分再没有实力,想搞事情依旧可以搞事情,事情或许很难搞成,恶心人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要是公族封君能够团结到晋君周围,有可能将失去的权柄夺回去,奈何晋国的公族从赵武担任元戎的时代就变成一盘散沙,那之后也没有人能够整合,本身实力不如,再加上不肯努力,一定是每况日下的局面了。
智宵扫了一眼在场的公族封君,再观察一下座位分布,走到属于自己的座位上对晋君午行了一礼,随后施施然地屈膝跪坐了下去。
再他们入殿之前,晋君午就是闭目养神的姿态,直至所有人各就各位仍然没有睁开眼睛。
说起来,晋君午自从在内战算计失败后,往后的两三年中有试图再搞事情,没有实现想要的意图,随后就变得消停了。
晋君午今天的处境跟周天子差不多,有君位带来的名分,要命的是威严丧尽导致众臣各行其是。
大臣们或许不敢直接对一国之君做过分的事情,面对事情有变却会明确做出反击,一国之君再不消停,一定会有某个疯子干弑君的事业。
“楚使提议联合抗吴。”智申给了智宵提示。
这个“抗”字用得不对地方,只有处于弱势的一方才是抗击。
晋国尽管内部的情况显得乱遭,但是仍旧是诸侯承认的当世霸主,换作当世霸主是吴国,用“抗”字才是合适的。
智宵转过头看向智申,能看出智申表情揶揄之余,内心里一定为公孙宁的说词感到好笑。
“孙武伐楚,楚军屡战屡败;楚国因公子胜作乱,确实无力抗击吴国,固有公孙宁出使之举。”智宵两句话,说出了楚国面临的困局。
翻开史书观看春秋史,会发现当时的强国都一个尿性,相隔几年必然爆发一场内乱,多数的强国因为内乱而走向衰弱,仅有晋国和楚国一直在乱却是一直保持坚挺。
楚国一再生乱却仍旧可以崛起,一来是实际控制的势力范围确实很大,再来就是对手生乱自己衰弱下去,或是对手被偷家再被灭掉国祚。
晋国的体量其实一直都不是最大,从控制的势力范围,再到人口的总规模。
在人口方面,晋国直至晋悼公一朝才在人口总数上超过楚国,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作为诸夏大地的第一人口大国。
晋国的内乱比其他任何一个诸侯国,无论从参战军队的规模,还是战火燃烧的区域,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够与之比拟。
晋国任何一个卿位家族,他们用来打内战投入的参战兵力经常比进行国战出的兵力多三五倍,算起春秋时代的一道奇景了。
晋国最多的一次是间隔四十年没有爆发内战,结果爆发就是内战用兵规模达到三十余万。这些用来打内战的军队和资源,用在横扫列国不敢说能够全部横扫光,打下整个中原地区,以现存列国的实力,应该没有问题的吧?
即便是范氏、中行氏在晋国除名,再剔除掉现存四个卿位家族中最弱的赵氏,智氏、魏氏和韩氏愿意精诚合作,三个卿位家族联合起来扫平中原一样能够办到。
在每一个卿位家族都认为只有同为卿位家族才是几方的致命危险的前提下,哪怕是有人站出来提议,联合横扫中原仍旧是属于没有可能的事情。
他们啊?只会用最大的力量防着对方,有卿位家族提议联合起来横扫中原,最大的可能性是被其余卿位家族认定有阴谋。
“诸位。”晋君午可算是开口讲话,眼睛却是没有睁开。
在场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到晋君午身上,发现晋君午没有睁开眼睛,几位卿大夫一致露出不悦的表情。
这跟卿大夫是不是架空一国之君无关。
当岁的岁月,国家不是国君一人所有,玩的是国君与贵族共天下。
晋国又不是吴国或越国那种诸侯国,一国之君能够随意处死大臣。
那么,互相之间保持体面,该给予的尊重不能缺,难道不是合乎礼法该有的基本规则吗?
晋国的卿大夫是什么地位?列国公认与诸侯无异,只是没有明确的名分罢了。
不用说其它,仅仅卿大夫手中有权、有势、有兵,晋君午装也要装出互相尊重的假象吧?
“君上!”邯郸稷这个历来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中军尉,大声提醒晋君午不要过于失礼,免得自己不要维持体面,搞出那就大家都不要体面的场面出来。
邯郸稷是现任的邯郸氏之主,邯郸氏是作为赵氏的伤疤而存在,再有邯郸稷这个余孽在担任中军尉,其实就是智氏用来恶心赵氏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