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清宫,皇帝的话转了一圈之后,终于露出了他的真实意图,准备将禁议之事从内阁和礼部手里拿来,交给寿宁伯张鹤龄处置。

内阁三人,眉头已是蹙成了‘川’字,痛呼‘不可’。

然而,皇帝似乎并不顾及他们,只是望着张鹤龄,准备询问张鹤龄的意思。

“陛下,不可啊,此事绝不可行,否则,恐将影响我大明社稷根本……”

见着皇帝这番动态,刘健一捋衣襟便是跪了下来,高声疾呼。

“臣等请陛下三思!”

“臣等请陛下收回成命!”

随着刘健一声高呼,殿中其他大臣,也是相继跟随。

其实,大明百余年至今,朝廷里有很多祖宗成法或是依旧遵守,或是已被废弛。或是模棱两可的亦可亦不可。只在于,有利与否。

当然,何为有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因时、因势、因人而为。

但有一条,却是不入成法,但也在大家所默认的一些规则之内,那便是皇亲、外戚不可掌军政事。

盖因为,历史殷鉴不少。

故此,自开朝两代之后,历数本朝近百年历史,皇族王公的权力被一步步压缩,以致如今,那些皇帝的叔伯兄弟,俨然是圈着当成猪养。

即便是后代子孙有不乏人才者,除继承空头爵位之外,也是无丝毫可与建树之地。

皇亲是为此,然外戚却不尽然了。

几朝以来,掌权的外戚出过几个,最为有名之人,当属为官历四朝,死后追封国公的孙继宗。

那一位,打破了自开国两代之后,外戚不可主政掌权之默规。也在几朝之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无可否认,孙继宗备受恩宠,身居高位,甚至于领京营掌京师防务,侵害了许多勋贵武臣的利益。

同时,先帝更是命其知经筵,总纂监修《英宗实录》,可谓开了大明外戚之先河。

此举,无疑是严重的侵害了文臣的利益。

这样一位在文武之中皆被超擢的外戚,无论是文臣、武将,无人愿再出一位。

故此,自孙继宗之后,皇帝每每提拔外戚,便是满朝上下一致反对。

朱佑樘冷眼看着殿中大臣纷纷跪下请命,心中波澜不惊。

这般情状,在他意料之中。

外戚掌权厉害与否,难道他会不知,他这个皇帝可非昏君,便是先帝以及他的祖父、祖爷爷,难道不知?

但为何还是出了那几位搅起一时风云的外戚重臣。

盖因为,他的祖爷爷宣宗章皇帝,他的祖父英宗睿皇帝,他的父亲宪宗纯皇帝,也包括他在内,都知道一个道理,外戚作为皇家附庸,有不同于皇亲之立场,更有不同于勋贵文臣之立身。

唯一一个未曾用过外戚之君,便是他的叔爷爷,那位临危上位倚重文臣的景泰帝,当了八年的代宗之后,被复辟扫落了尘埃。

当然,那事并非简单一言便可尽述,但未曾用好人,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其实,外戚真的好用呢。

他们依附皇权,天然站在了皇帝的立场上,得皇帝重用之后,即便是存些私心,也会首先维护皇帝的立场、利益。

且这些武将文臣所考虑的那些隐患,更是无稽之谈。

本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根本就没有直接篡夺君权的可能。

且因为外戚之家没有底蕴啊,他们几乎都是普通门第出身,他们的一切皆来源于皇帝,他们的身份也决定了,不会被普世的文臣武将们当成一类人。

更谈不上,有文武大臣、高门豪族会奉其为主之事发生。

说的更直白一些,皇帝可以提拔重用他们,无论他们的权力有多大,皇帝也可以随时一旨手书便将他们打回原形,几乎毫无风险可言。

当然,外戚并不是皇帝的唯一选择,且皇帝选择的前提也是能把住自身,且有能有为之人。

登基十一载,皇帝朱佑樘对此感受也越加深刻了,以前他便有所筹谋,但一直不甚理想。

如今,张鹤龄的出现,他怎会放过。

且,通过几月来,他对张鹤龄的观察,他也越发觉得,张鹤龄会是他手中的孙继宗。且张鹤龄或许更为适合。

故此,莫说只是交些差事,便是封官晋爵,朱佑樘也不会因大臣的反对而放弃。

朱佑樘并不看殿中的众臣,反倒望向张鹤龄,问道:“寿宁伯,你觉得如何?”

感觉朱佑樘似乎很坚决的样子,刘健依然不愿放弃,和之前给个兵马司指挥,给个锦衣卫镇抚使全然不同。

便是皇帝下旨让张鹤龄升任锦衣卫指挥使,刘健也只会稍加反对,若皇帝坚持,他大致也不会再谏。

可此事不同啊,这如同是一个信号,也是已踩上了一条底线之上了,定然不可轻易逾越。

刘健不待张鹤龄回皇帝,又是高呼道:“乞请陛下,听老臣一言,此例不能开啊……”

“唉!”

朱佑樘突然轻叹一声,缓缓道:“诸位爱卿且起身说话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