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类型 > 道德经 > 第66章 千里之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章 千里之行

其安[1]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3]之木,生于毫末;九层[4]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5]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6]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7],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8],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1]安:静笃、安定。

[2]泮(pàn):融解、破碎。

[3]合抱:两臂合围之木,指树木粗壮。

[4]九层:指楼台等建筑高。九,表示多,非实指九层之数。

[5]为:强行而为,与“无为”相对。

[6]几(jī)成:将近于成功。几,接近、将近。

[7]欲不欲:追求他人不愿追求的。

[8]学不学:学习他人不愿学习的。

译文

事物静笃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物未出现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破裂,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逸。要想坏事不发生,就得在它尚未发生前处理好;要想治国不动乱,就得在尚未动乱前管理好。合抱粗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成长而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每一堆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强行作为将会招致失败,执着不放将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以“无为”行事,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未曾执着,所以不会遭受损失。普通人做事,总是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归于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在即将成功的时候他们没有保持谨慎的态度。因此,圣人追求别人不愿追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身外之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的,纠正众人常犯的过错。以这样的方式帮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不会强行干预。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故太上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言人当闲居独处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其所,其持己守身,最为易易。且不闻不睹,无知无觉,杳无朕兆可寻,于此发谋出虑,思闲邪以存诚,其势至顺,其机甚便。以凡气柔脆,凡心细微,未至缠绵不已,辗转无休,于此而欲破其邪念,散其欲心,以复天道之自然,至诚之无妄,又何难情缘遽断,立见本来性天?此岂别有为之哉?不过曰“为之于未有”而已。古君子防患于未萌,审机于将动,所以烟云尽扫,荆棘不生。又如天下太平,偶有强梁小丑乘间作乱,亦不难单骑独出,立见投诚,治之于未乱,其便固如斯也。此炼己之工,犹易就耳;若欲修成九转,又未可以岁月计者。胡碌碌庸流,不知道为乾坤大道,人为宇宙真人!或有法会偶逢,而一世竟成者;或有因缘不遇,而数世始成者;或有重修数劫,历遇良缘,而功德未圆,性情多僻,势将成而又败,竟败而无成者,甚矣!大道之奥,未易几也。人不知道有由致,请观物所以成彼:夫合抱之木,其生也,特毫末耳,因阴阳煦妪,日变月化,而遂成大木焉;九层之台,其起也,仅累土耳,因人工凑集,日新月盛,而顿见为高台焉;又如一统山川,千里邦畿,欲造其途、底其境,岂容举足便至,计程可期者哉?其始也,无非足下一步一趋,由近及远,而始至其地焉。道而曰大,实具包天容地之量,生人育物之能,岂不劳层叠而至、曲折而前乎?惟知道之至人,不求速效,不计近功,金玉有磨而心志不磨,春秋有变而精进不变,庶由小而大,自卑而高,从近及远,一如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而顿见奇观。虽然,道为自然之道,而功须自然之功。孟子集义生气,功在勿助勿忘。始合天地运行而造化维新也;同日月往来而光明如故也。若使有为而为,则为者败矣;有执而执,则执者失矣。夫天地日月,古今运转不停者,不其无心而成化也。倘天地有为以迭运,日月有执以推移,又安能万古不磨耶?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日惟无意日常明”,不其然乎?是以古之圣人,精修至道,妙顺天然。为而无为,功无败也;执而不执,德何失焉?奈今之从事于道者,为无为有,或作或辍,不知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偶乖,与道远矣。又有几成而忽败,一败竟无成者矣。《书》曰:“慎厥终,惟其始。”所以历亿万年而不替。至于难得之货,人所贵也。圣人混俗和光,与人无异,独欲道而不欲货,初不知人世间有此珍重者,故不贵之,其淡泊明志如此。它如视听言动,日用云为,其荡检逾闲者无论矣。即有从事于道,为虚为实,着有着无,皆为过失。兹独效法前人,遵行古道,特抒臆见,以为大道权衡,非不称卓卓者。第思道为我之道,学为我之学,我自有之而自得之,又何学之足云?况人多过举,我独无为。以我无为之道,补众人之过举,即正己以正人也。且以我无为之道,辅万物之不及,即整躬以率物也,其不敢为如此。此圣人重德而贱货,正己以正人,民自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噫!此圣人之身,即道之所寄、民物之所依,讵可一息偶为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