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类型 > 道德经 > 第82章 小国寡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2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1],使有什伯[2]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3],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4]之。使人复结绳[5]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使国小而民稀。因为国小民稀则弱,弱则不争,不争则居上位,则各得其所,各食其力,这是老子的一种政治理想。但很明显,这只是早期部落文明的思想遗留,随着奴隶制文明的大力推进,到了春秋及后世封建制文明中,政治大势无不是走向大融合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老子这一“开倒车”的政治理想历来遭到批评。

[2]什伯:各种各样,言多。“什伯”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后来衍变出了十倍、百倍的意思。

[3]舟舆:木船和马车。

[4]陈:通“阵”,军阵。

[5]结绳:上古先民尚未发明文字,每遇大事便以结绳记之。

译文

使国家变小,百姓也会相应变少(这样他们各得其所,各食其力),即使有不计其数的器具也用不上了,由于重视生命安全也不会向远方迁徙了;即使有船只和马车,也不用再乘坐它们了;即使有武器和铠甲,也没有排兵布阵的必要了。使百姓回到过去结绳记事的朴素状态。(这样百姓就会)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活得快乐。国与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吠充斥于耳,但百姓从生到死,互相之间却不来往。

阐说

黄元吉 《道德经讲义》

小国寡民,地僻人稀,欲成丰大之邦,敦上礼之俗,似亦难矣。然能省其虚费,裁其繁文,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则縻费少而器物多,国家之富可致也。且不纵欲而轻生,营私而罹死,远游他乡,贸居人国,而惟父子相依,兄弟是恋,重死而不远徙,则康乐和亲之世可臻也。以故“媚我君王,念兹土宇”,虽有舟舆,不肯远适异国,以离父母邦焉。朝廷深仁厚泽,沦肌浃髓,恩同父子,谊若弟昆,是以叛乱顽徒悉化为良善,虽有甲兵,亦无所陈之矣。如此上恬下熙,民安国泰,使复行结绳之政,乐太和之风,亲亲长长,宅宅田田,甘其饮食,美其衣服,予以安居而乐俗,敦厚以成风,又何患国小民寡,难以惇大成裕,仁厚可风也哉?第见民爱君如父母,君视民如子弟,忠心耿耿,系念殷殷,纵顷刻之别离亦不忍也。虽邻国在即,举目能窥,鸡犬相闻,倾耳可听,而民则自少至壮,自生及死,不与邻国一相往来。此盖民之感恩戴德,沐化涵情,于君上者深矣!是以安无为之治,享有道之天,而不肯一步稍离。如此,则国岂犹患小,民岂犹患寡哉?势必声教四讫,风声远播,而天下归仁,万国来同也。

此喻年老精衰者修炼之法。夫人到老来,精气耗散,铅汞减少,欲修金丹大道,亦似难乎其难。不知金丹一事,非属后天精气,乃先天铅汞。得其至一之道,采而取之,饵而服之,不论年老年少,皆可得药于一时半刻,成功于十年三月。特患不闻先天真一之气,徒取服于后天有形之精,不惟老大无成,即少壮之士,亦终无得也。惟下手之初,勉强支持,使手不妄动,足不轻行,目不外视,耳不他听,口不闲言,心无妄想,自朝至暮,涤虑洗心,制外养中,退藏于密,不使一丝之牵,不令半毫之累,积之久久,诚至明生,自然目光内照,舌神内蕴,心灵内存,四肢舒徐,头头合道。此喻“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然后用之无不足也。“民”比身也。人到老来,莫不畏死情极,好生心深。然畏死而不知求生,徒畏亦无益耳。惟谨慎幽独,时时内观,刻刻返照,不离方寸之中,久则致中致和,虽天地可位,万物可育矣!何况近在一身,而有不位不育者乎?此立玄牝,养谷神;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惺惺常在,守之不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常应常静,无文无武)。所谓动观自在,静养中和者此也。固不事河车运转,斗柄推迁;亦无须戡乱以武,野战则宜,守城以文,沐浴为尚,取喻于临炉进火,用师克敌也。此清净而修之法,非阴阳补益之工。不但老人行持,可得药还丹,即少年照此修持,亦可绵绵密密,不二不息,上合乎于穆之天。第躁进无近功,急成非大器,惟优游餍饫,如水之浸润,火之熏蒸,久则义精仁熟,而道有成矣。故“虽有舟舆,无可用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也。且夫进退升降、朝屯暮蒙之法,太上前已喻言:“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足见临炉采药行火,特为后天气拘物蔽之深者立一法程——倘不如此,则凡气无由化,真金不可还也。若能静养为功,不施烹煎之术,惟守虚静中,则不知不觉,无为无思,自然浑浑沦沦,纯乎以正,默然合天,不待言思拟议,而与天地流行无间。此即“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不立文字,不假言诠,而“善记不用筹策”也。“甘其食,美其服”,即精贯于中,气环于外。内甘而外美,有不可名言者。“安其居,乐其俗”,则中心安仁,随其所之,无不宜也。修炼至此,了了常明,如如自在,对境可以无心,遇物何能相染——虽有所见所闻,亦若无见无闻,绝不因色声而生其心。故曰:“邻国相望,不相往来。”此无上上乘,无下下乘,玄之又玄,妙而又妙之功。呜呼!学至于此,与道大适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