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 > 第153章 卧虎藏龙南直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验丰富的考生都知道,考试前一天要吃清淡饮食,不喝茶。

再次检查考试用具,夜幕降临就早早睡觉。

睡不着也要睡……这点事就紧张得失眠,以后还能担什么重任?

次日四更,店家逐一敲门唤醒考生,陪考的书童连忙奉上提前准备的早饭。

晏鹤年父子互相戴上崭新的方巾,用力扎紧,异口同声:“不会落地!”

走到这一步,连功名看淡不服就干的晏老六,都希望榜上有名。

汪德渊和杨仲泽互相绑着方巾,谁知杨仲泽手一抖,汪德渊的方巾落在地上。

杨仲泽脸色一变,连忙道歉……汪德渊摆摆手,笑嘻嘻地说:“这叫及地,状元及第!”

这个时候一定要讨一个好彩头。

纳监花了三百两,坐监的花销、获取乡试资格,前后花了近五百两。

在乡下,五百两够娶十几个媳妇了!

想一想十几个媳妇在面前,不举岂不是亏大了?

吃过早饭,考生和陪考的亲友提着考篮、灯笼出征。

离贡院还有两个街口,已经水泄不通,嘈杂得像过年赶大集。

“一想到这么多人里面,只有一百多人中举,我就觉得慌。”杨仲泽紧张得发抖。

晏珣轻轻拍拍他的手臂:“深呼吸……你忘了我教过你?备考要紧张,考试要放松。你这种状态,手一抖,墨污了卷面,就全完了。”

杨仲泽深呼吸几下,朝晏珣感激地笑了笑。

其实,晏珣也慌。

但想一想他们上阵父子兵,中举概率比别人高一倍,又淡定些。

这时,忽然听到前方贡院礼炮响,考生们紧张议论:“要进场了吗?那么早?”

众人紧张地加快脚步,互相拥挤,有些人的考篮都掉在地上。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声说:“大家别挤,进场还早呢!这三声炮是贡院开栅门,等下三炮开大门,再来三炮开龙门……然后在至公堂设香案,请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进场镇压……”

众人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放缓脚步。

晏珣站在不远处,客气地招呼:“这位兄台……看着不像是来赶考的?您怎么称呼?”

年轻大哥笑着说:“我是苏州人王锡爵,上一科乡试中举,这次是送同乡赶考。”

噗……王锡爵。

晏珣这个历史渣都觉得名字耳熟,将来一定是高官。

旁边有人说:“他是苏州大才子,上一科南直隶乡试第四名,《春秋》经魁。”

其他人敬仰地望过去,特别是本经《春秋》的,相见恨晚啊!

南直隶藏龙卧虎,晏珣早有心理准备……老爹也是一头猛虎,不用怕~~

说到底,能走进贡院的,除了汪德渊,哪个不是大才子?

杂乱议论声中,考生来到了贡院外,龙门果然还没开,离进场时间还早。

各府已经立起旗杆,吆喝本府考生排队。

晏家父子、杨仲泽向扬州的旗子走去,汪德渊走向国子监的旗下。

府学教授安如景提前来了,站在前方鼓舞士气:“要自信、要谨慎,文以载道、不谗不媚,都打起精神来!”

“是!”

晏珣好奇地问:“教授,你什么时候到的?”

王德铭也说:“早知道,请您跟我们坐同一艘船。”

安如景淡然回答:“前日到的。我才不跟你们一起走,跟一群鸭子似的,吵死了。”

秀才们哈哈笑:“我们是鸭子,教授就是赶鸭的。”

扬州的队伍旁边就是苏州的。

苏州人听到这边的说笑声,也觉得好笑……江北佬读书不及他们,心态还不错。

汪德铭站在晏珣身后,小声说:“苏州府前排那个年轻人,就是解元大热门徐时行。他父亲是富商,生母据说是一个尼姑。他祖父本来姓申……”

噗!徐时行?申时行!

晏珣定了定神,又一个他听过的名字……状元郎吗?

所以,这一群人,有几个是大明未来首辅?

站在这么一群人中间,谁敢打包票自己一定能中举啊!

莫慌莫慌,有老爹在呢!

众考生翘首等待贡院开门,从一开始的紧张期待,等到有些烦躁,终于点名进场。

接着是一番难以描述的严格搜检。

特别是对于有口臭和脚气的人来说,脱掉鞋袜、张开嘴让差役检查,非常尴尬。

考生到二门接了卷子,再回龙门归号,按照卷头上的考号,找到自己的号舍入座。

乡试的考棚果然比院试像样体面,每人一个单间。

每间号舍统一朝向,一间间隔开,只容得下一人坐卧。

让晏珣来形容,有些像后世公厕的小隔间……

咳咳。

号舍十分狭窄,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桌子,下面的木板当凳子。晚上过夜两块拼成一块当床。

乡试考三场,每一场连考三天,要在考场过夜。

角落里有火炉、瓦盆,三天里,吃喝拉撒都在号舍内,

按照规矩,考生只能穿单衣,不能絮里子,连鞋都必须是单层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