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唐朝那些事 > 第83章 李世民去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无忌、遂良两位爱卿,可以辅佐你,你不必担心忧虑。”

李世民又对褚道良说:

“长孙无忌为朕尽忠,朕拥有天下,他出力最多,朕死后,匆让谗媚小人,陷害忠臣。”

说完就兀自黯然神伤。

李世民随后又让人传入宫中太监,问:

“武才人已经出去了么?你去传旨,叫她急速出宫,不必再来见我。”

宦官领旨而去。

李世民又觉得腹疼难忍,疼得喊叫了一会,眼前模模糊糊看不清了,仿佛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前来索命了。

李世民忍不住“啊哟“大叫一声,竟然昏厥过去。

好不容易把他喊醒,李世民示意褚遂良草写遗诏,一面传召妃嫔及李治太子妃王玉燕同到床前送终。

褚遂良按李世民嘱咐写好遗诏,呈给李世民过目。

李世民略微扫了一眼,便让人交给长孙无忌。

他握着太子李治的手,又指了指太子妃王玉燕,对长孙老忌、褚遂良说:

“如今我的好儿子、好儿媳,都托付给你们了。”

再想继续说,喉咙好像被什么卡住,喘息不过来,说不出话了,李世民握着太子李治的手也慢慢松开了。

李治声嘶力竭地喊着:

“父皇!父皇!”

他也没有回应。

他没有呼吸,没有脉搏心跳,脸上也失去血色,变得干黄。眼睛紧闭,眼角有眼泪。

长孙无忌哽咽着地对李治说:

“皇上已经去世了。”

这天是649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翠微行宫含风殿,终年五十三岁。

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世界。

大家都想放声大哭举哀,长孙无忌摇摇手说:

“且慢,且慢,先别放声哭。”

李治问:

“为什么不能放声哭?

长孙无忌说:

“这是行宫,在这里举丧不合礼仪,请殿下速即还朝,召集百官迎奉先帝灵柩,这样才没有顾虑。”

褚遂良也表示赞同。

太子李治于是离开终南山翠微行宫,由卫士护卫去了长安皇宫。

这时长孙无忌、褚遂良命令宫人把李世民遗体用皇帝车驾运载,返归长安城。

太子李治已经组织文武百官在宫门外迎候,迎入李世民灵柩入皇宫,然后发丧。

太子李治宣示李世民遗诏,暂停征讨高丽备战行动,停止土木建设。

夷人胡人在唐朝做官的,居住在长安的各国使者,大约有几百人,听到李世民去世噩耗,放声恸哭。

突厥族人剪去头发,用短刀划脸表示悲伤。

在位二十三年的李世民,自秦汉以后,是威德兼备的英明皇帝。他不是没有缺点的完人,但文功武略盖世,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感念他。

649六月初一,22岁的太子李治即皇位,史学家称他为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宣布:

大赦天下。

赐文武百官各升一级。升任长孙无忌为太尉。

召李世绩入京,提升为一品官同级待遇。

授任李世绩为左仆射,晋封司空。

遵从唐太宗李世民遗命,他死后“世“民两个字都要避讳,李世绩于是从名字中把“世”字除去,从此改名李绩。

唐太宗李世民是贞观十三年(649)年五月驾崩,八月同长孙皇后合葬于昭陵。

番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进见高宗李治,他俩齐声请求:

“陛下,我俩感怀先帝知遇之恩,请求自杀为先帝殉葬。

诚心可鉴苍天,望陛下恩准。”

李治说:

“不可。先帝在天之灵,必盼二位忠臣良将,继续为国家效力。

不愿意你俩用殉葬报恩。

为示忠诚,可立石像侍立昭陵之侧,以示伴守。”

蛮夷胡人首领,在征战中被唐军擒服成为唐朝将领的,自颉利以下共十四人。

高宗李治准许,石匠为他们刻制石像,用石像代替真人陪侍在昭陵李世民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