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唐朝那些事 > 第164章 王皇后进冷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袁振说:

“你们的想法我可以代为向皇帝奏请。”

突厥派阿史德去长安进贡提亲,并跟随李隆基去爬泰山。

李隆基先到达洛阳,把洛阳作为中途休整站和封禅物资筹集站。

备齐车马銮驾,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启程。

文武百官及外国使者随行 ,有关部门负责备齐了祭祀贡品,全牛、全猪、全羊、装在瓷坛子里的美酒等。

出行队伍绵延一百里,沿途百姓夹道围观。

李隆基到达泰山,亲自祭祀昊天上帝。

(上帝一词不是西方人发明专属词汇,是中国人先叫起来的)

李隆基令宰相祭祀三皇五帝百神于泰山脚下。

第二天,祭祀土地大神在社首坛。

天生万物,地载万物。先敬天,后敬地,天地有序。

第三天,李隆基在御驾帐幄内接受朝拜,宣布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天齐王”是说泰山神和天一样高。既然和天一样高,哪敢不敬泰山神?

封禅泰山这几天,宰相张说确实忙得慌。

他领着宰相府一帮官员们,办理调度物品供应,是泰山封禅后勤保障总指挥。

几千人扎堆在泰山脚下,吃喝拉撒睡,后勤保障安排好了也不容易。

封禅完毕,李隆基嘉赏官员。只赏高官,不赏低级官吏。低级官儿人多,赏不过来。

中书舍人张九龄(他也是唐朝诗人,唐诗三百首有他写的诗),劝谏皇上别只赏高官,皇上不听。

几千护从兵士,只得了名义上的记功一次(精神鼓励),不发分任何物品。兵士都有怨言,精神鼓励他们不稀罕。

财政上缺钱开支,何必铺张花钱封泰山呀。

李隆基回到长安,也知道国库里缺钱。

掌管财政的大臣宇文融是户部侍郎,他负责从百姓中搜刮粮食和钱。

不管老百姓能活不能活,宇文融一年多收了铜钱七百万缗。

他怎么能搜刮这么多钱入库,真有本事!李隆基觉得宇文融是奇才,大加宠信,专门请他吃了酒席。

张说对老百姓心不狠,暗暗限制宇文融这样胡来。

遇到宇文融冒出鬼主意、想出鬼点子搜刮百姓,张说就阻止他。

你不让我多收钱,我怎么邀功?宇文融勾连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向李隆基弹劾张说:

“张说召用江湖术士,营私受贿,应立即罢免。”

李隆基令源相曜:

“告诉御史台(总监察部)彻查张说。”

源相曜曾上奏劝阻不要劳民伤财去泰山封禅,张说鼓动李隆基去泰山,两人起了矛盾,相互不对付,源相曜恨不得张说倒霉,就对李隆基说:

“张说这人放纵不检点,行迹可疑。”

李隆基吩咐高力士:

“你去张说家里看看什么情况。”

张说知道有人弹劾他,当时害怕极了,见高力士来他家查看,故意把头发弄得松散蓬乱,脸上抹了灰脏兮兮的,跪在铺地柴草上请罪:

“高将军救救我呀,我活不成了哇!”

一边哀求,一边悄悄给高力士送了珍宝。

但凡品行不好的太监,他净了身,空荡荡的,啥也没有了。他没法好色了,他就贪财。

他认为,钱财是水,人是鱼。鱼活在水里悠然自得,人活在用不完的钱财里滋润快活。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才算两不相欠。

高力士得了好处,回去对李隆基说:

“啊呀,那些人告发不实,陛下。

张说家里,除了四面有墙,家里穷得啥也没有。

他日子清贫,清水煮粗米,菜盘子里盛的是粗菜。

饭菜粗劣难下咽,划得喉咙疼哩。

为国操劳自守清贫,这样的好官不应罢他官职。”

李隆基于是决定让御史台别查张说了,改任张说为集贤院学士,负责编修国史。

编国史的是个清水衙门,一般神志正常的人,不至于给编国史的送礼,请求他们把自己的生平事迹写得好一些。

李隆基虽然不让张说参与国政了,仍然器重他。遇到大事,往往对身边宦官说:

“你去国史馆把张说叫声,参加商议。”

这时吐蕃(今西藏)使臣来长安,给李隆基呈送上吐蕃国书。

国书里介绍他们那边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啥的,用来代替每年向唐朝进贡金银珍宝等国礼。

李隆基很不高兴,这算啥呀,就是一本书,全是藏文,还看不懂。没送来国礼,太轻视大唐了。不缺你们那点东西,要的是尊重。

李隆基当面没有羞辱吐蕃使者,退朝后心里打算发兵攻打他们,觉得国力比他们强就脾气大。

左丞相源乾曜,朝着皇帝唯唯喏喏、好好是是还行,拿主意担责任的事他可不敢。

新任宰相李元铉、杜暹,只知道洁身自好,守住清白不贪。

他俩态度是:边塞征战,输赢关系国运,俺们不懂也不乱拿主意。

李隆基对宦官说:

“你去把张说叫来。”

张说应召前来,对李隆基说:

“吐蕃轻视大唐,傲慢失礼,按说应该揍它。

但是近十年咱和吐蕃几乎年年开战。

甘州、凉州、河州、郭州那一带,净顾着打仗了,没有心思搞建设,看上去破旧不堪的,和内地大不一样了。

请陛下大度包容,暂且宽待吐蕃,等到边境生产生活恢复,养足精神和锐气,再发兵攻打他们也不晚。”

李隆基听了很不高兴,淡淡地说:

“我知道了。等朕和王君埦商议,再做决定。”

张说觉得再继续硬劝很不自然了,磕了头就走了出来。

张说走到宫外,迎头遇见源乾曜。

张说赶忙对他说:

“王君埦有勇无谋,立功心切,如果让他参与商量边境的事,他必定主张出兵。

我跟皇帝说了不管用,只担心战端一开,劳累死伤兵士,又花费钱财没数。

王君埦能发不能收,他自误事小,他误国误民呢。

你快去劝劝皇上吧,这仗打不得!”

源乾曜含糊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