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股市闲谈 > 第999章 AI概念股已经成为本周反弹核心主线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99章 AI概念股已经成为本周反弹核心主线了

A股12月09日 AI概念股已经成为本周反弹核心主线了

阅读蕴藏着无尽可能,有益于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让人生绽放光彩。

朋友们晚上好,时间是12月9日星期六。周五共37股涨停,连板股总数10只,18股封板未遂,封板率为67%(不含ST股、退市股及未开板新股)。个股中,多模态AI概念股引力传媒17天10板、网达软件6天4板、苏州科达2板,国企改革板块文投控股3板、标准股份3板,氢能概念股四川金顶3板、全柴动力3天2板,医药股通化金马5天3板,北交所的天润科技2板,CPO板块五方光电2板、腾景科技科创板首板。周五收涨个股1316只,收跌个股3670只。

截至收盘,沪指涨0.11%,深成指涨0.36%,创业板指涨0.8%。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4.6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9.62亿元,深股通净买入14.22亿元。周五尾盘,科创板出现惊人一幕。以联影医疗为例,该股集合竞价前两分钟一度冲到159.32元的高位,但随后一度被砸,收盘仅报150.08元,短短6分钟之内跌幅超过9元,涨幅由近9%快速收窄至2%左右。而且,从大单来看,尾盘存在明显的压盘痕迹,在收盘价附近,该股出现了天量的卖单,总金额近8个亿。

大盘全天冲高回落,创业板指领涨。盘面上,AI概念股持续活跃,其中CPO方向维持强势,腾景科技20CM涨停,剑桥科技、华工科技涨停;多模态概念股大涨,声迅股份、苏州科达、网达软件涨停。半导体板块表现活跃,则成电子30CM涨停,赛微电子、海光信息、中微半导等多股大涨。燃气股震荡走强,南京公用、胜通能源涨停。下跌方面,地产股集体调整,新黄浦等多股跌超5%。此外高位股继续退潮,江苏舜天、中广天择、昂立教育等跌停。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37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周五成交额9618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416亿。板块方面,CPO、多模态、MR、半导体等板块涨幅居前,纺织、贸易、养殖、房地产等板块跌幅居前。

热闹仍集中在AI。消息面上,一方面,Gemini的发布“惊艳”了华尔街,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周四收盘大幅上涨了5.3%,令谷歌市值一日激增逾8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目前尚未上市的OpenAI估值。

民生证券表示,谷歌在大模型军备竞赛中的强势表现一方面将带动算力需求的持续升级,同时也为后续包括GPT-5在内的大模型推出带来更多催化。在海外互联网巨头AI模型军备竞赛下,算力基建产业链(如光模块产业)将持续受益。

另一方面,在周五举行的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开幕式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国家数据局将大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数据市场化配置改革。要落实产权分置制度,明确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合规政策和管理要求,厘清数据供给、使用、管理的权责义务,探索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公共数据“供得出”。

一来二去,周五AI概念的“双子星”——多模态AI和CPO,身先士卒地带动了整个板块(人工智能指数)持续上行。

近期有过高光表现,但逻辑相对远一些的传媒、短剧游戏方向,其实悄然陷入调整。这不难理解,首先,多模态是本次AI板块的“爆点”,如下图所示,有直接业务布局的公司显然更容易得到资金关注。

AI多模态概念股持续站上风口,网达软件、引力传媒、苏州科达、盛视科技、元隆雅图等涨停。消息面上,谷歌发布了新AI大模型Gemini 1.0,主打多模态能力。谷歌称,在大规模多任务语言理解测试框架中,Gemini Ultra的得分高达90.0%,甚至超越了人类专家。谷歌表示,从发布日起,Gemini可开始应用于Bard和Pixel8Pro智能手机,并将很快与谷歌服务中的其他产品集成,包括Chrome、搜索和广告等。

谷歌Gemini大模型是AI大模型领域的重大进步,有望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加速AI应用落地。它将使AI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问题,提高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效果。也因此随着多模态概念的反复活跃,教育为首的有望率先应用多模态大模型的领域也得到资金挖掘。不过国内参与大模型和应用端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加上多模态距离商用尚需时日,短期连续爆炒后需关注高位股的进一步分化可能。

CPO为首的算力硬件端涨势凌厉,腾景科技、华工科技、剑桥科技涨停,天孚通信、博创科技、赛微电子、中际旭创等多股涨超10%。兴业证券研报指出,当前时点,战略看多光模块。随着明年英伟达GPU芯片B100的推出,1.6T光模块或有可能成为标配,以及博通新一代交换机芯片的成熟,驱动1.6T行业技术标准逐步落地,最终产品有望于明年逐步通过验证放量,并于2025年进入爆发式增长,新产品周期开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