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四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食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食物

被美猴王孙悟空揪住耳朵,不好意思之下,天蓬元帅猪八戒也是瞬间羞红了脸,脚儿趄趄的就要往那里走。

听得美猴王孙悟空这样说,欣喜之下,那妇人是忍不住连连点头,然后是立即唤来了手下的童子,对他们恼声说道。

“你们还愣着干什么,没听见小师父说什么吗?快去展抹桌椅,铺排晚斋,夫人我要好好管待三位亲家,同时领我姑夫到房里去也。”

听得她这么说,他手下的童子是忙不迭的点头领命,下去准备去了。

嘱咐完手下的童子后,这妇人又是急忙一壁厢吩咐那庖丁排筵设宴,明晨会亲,另外几个童子,又领命讫。

那些庖丁当然也是立即领命,然后就开始忙不迭的在厨房忙活起来,大展身手,要来设宴款待唐僧师徒。

当然,说到这,又不得不插一句了,毕竟说到设宴吗,还是很有意思的,这能很大的反应出唐朝的饮食文化。而相比大家对唐朝的饮食文化,他们那时有什么食物,平时一般又到底吃什么,还是很感兴趣的,那么今天在这,作者菌可以简单的给大家科普一下。

那么首先,唐朝的饮食文化中有着非常浓厚的道教色彩。

这是因为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因为自己姓李,于是将老子李耳追命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倍加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佛教的重要宗派。

因此,一些道教的习俗风靡了全国,也正是这样,导致了道教对唐代的饮食也有了深刻的影响。

像是鱼、肉在饮食中受到了多方限制。

因为道教的教规对信徒的日常饮食有严格的约束,禁食荤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唐朝统治者为了追尊道教,将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国,使全国百姓都以此为约束。

734年十月特下令“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宰杀渔猎”。

这样,大唐的百姓即使不信教,也必须遵循此制,前后食素三天。

而且道教经典中认为龙多为鲤鱼转化而来,神圣不可侵犯,食之者将遭遇大祸,加之“鲤”与“李”谐音,唐代统治者更是严禁捕杀食用鲤鱼。

比如在公元731年正月唐玄宗下令“禁捕鲤鱼”,凡捕得鲤鱼者必须放生,街市有贩卖鲤鱼者杖六十。

推而广之,唐代统治者更是制定出一系列条例,限制钓鱼食用,将禁食鲤鱼推广到限食一切鱼虾。

因此,在唐代鱼类经常成为难入肴馔的珍稀。

其次是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

要知道道教名词频繁地出现在饮食、菜肴之中的情况在唐代前基本没有,然而在唐代的菜谱中却经常出现,甚至形成一种时尚。

用道教名词命名食品、菜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

(1)直接称之为道人的,如“菊道人”。

(2)用“神仙”、“仙人”命名,如“玉桂仙君”、“仙人鸾”、“八仙盘”、“神仙粥”等等。

(3)用道教传说或典故命名。道教讲求长生不死,所谓仙,按照《释名-释长幼》的解释是“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

按照这一说法,唐人食品、菜肴中便产生了许多以“长生”、“长命”来命名的肴馔,如“长生粥”、“长命面”等等。

还有就是将道教节日及节日饮食习惯引入民间。

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道教节日在唐代颇为流行,节日的饮食习俗也被带入了民间。

道教将上元、中元和下元分别作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大帝的生日,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唐代统治者将三元节进一步推广,下令民间百姓也必须遵守三元日食素并且禁捕杀渔猎的规定。

今天上元节即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作为民间节日最早可上溯到汉末三国时期,据传与道教有关。

唐朝定重阳节为三大令节之一,每到此节,唐人都会登高、饮菊花酒、食“重阳糕(高)”。

以及道教养生食品深入人心。

道教讲求养生,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达到羽化升仙,长生不死。

炼制并服食丹药是其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的饮食也特别讲求营养。

受这种道家饮食习惯的影响,唐代人无论是炊饭、烹茶、酿酒都喜欢在其中放入一些草药及营养价值较高的物品。

这也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像是青精饭又名乌饭,它最初由道士发明,作为修炼过程中补益身体的饭食。

它的制法是用南烛树茎叶浸米,待米变黑以后,上锅蒸制而成。

南烛的食疗价值很高,因此青精饭的制法唐时传入民间,成为世俗民众补养身体的佳品。

神仙粥,也是一款道士、修炼的人服食的粥品,在唐代时流行民间。

食此粥可以益气壮阳,调补虚损,有益健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