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一百五十八章 美与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它就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这里,他强调了“丑艺术”呈现于欣赏者的是一种“显出特征”的艺术风格。

歌德于“丑”的贡献也就在于:他从审丑角度出发提出了“显出特征的艺术”这样一个极富理论价值的观点,这是对“丑艺术”最独到的评价。

还有就是黑格尔,因为黑格尔认为“丑总是一种歪曲。”

这种歪曲包括几个层面,首先是事物自身的外观形式歪曲着此事物所属的类概念时,即构成畸形的丑。

其次是一类事物违背了人的实际目的,违背了一定时代、一定群体的人的审美标准,即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丑。

这里,黑格尔对于“丑”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丑的本质高度,而是侧重于在“丑与常规、丑与美”的等观比照中厘定丑。

在黑格尔看来,丑是一种对现行美的标准的歪曲与反拨。

以及罗森克兰茨,需要说明,在西方美学史上,罗森克兰茨是第一个把“丑学”提到独立的学科高度的人。

比如他认为丑是一种轮廓鲜明的对象材料,不在美的范围以内,因而需要另外加以论述。

“丑本身是美的否定”,“作为美的否定,它必须是崇高的积极的倒错(倒错为粗恶的或平凡的东西‘gemin’),必须是悦人的东西(‘gef?llig’)的积极的倒错(倒令人嫌厌的东西,‘widrig’),或者必须是单纯的美的积极的倒错(倒错为畸形)。”

“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或‘不正确’)是丑的倾向显现出来的较低的两个级别??只有??在一个能够保持自由的存在物中找到了非自由的属性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丑或者说实在的丑,而且这种非自由的属性还是在本来应该由美占据的地方积极地显现出来的”。

如此,在西方美学的舞台上,“丑”终于争得了一个与美平起平坐、不可或缺的角色。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一些工具书上找到关于“丑”的权威定义。

比如《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对丑的解释为:“表现负面审美价值或审美反面价值的普通词。

而在《美学小辞典》则这样解释:“丑是事物本身具备的令人不快、反感的自然属性或精神行为。它是对美的否定,同美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歪曲、畸形、变态的形象体现,是与社会发展、人的实践目的、需要、愿望以及生理感受力相背反的事物特性。??丑与假、恶有着内在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否定价值,但丑的不一定虚假,也不一定凶恶,它们又有程度的区别。

同时在美的创造中,可以通过典型化,真实地表现丑和揭露、否定丑,或以丑为背景烘托、反衬美,间接地肯定美,也可以在美的理想指导下,通过艺术加工,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创造有个性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美的形象、意境。”

显而易见,上述种种对“丑”的认识,从各个侧面触及了“丑”的内核、本质,对我们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丑”的问题有着难以估量的启发作用。

因此许多人赞同这样的看法:认为丑,可以分为自然丑、社会丑和艺术丑。

艺术丑来源于自然丑和社会丑。

就丑的历史发展来看,是先有自然丑,随着社会文明产生才逐渐有了社会丑的内容。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丑不等于恶,只是当社会丑产生的时候,丑才在发展中与恶渐渐合流,最终在宗教兴盛后达到了二者的完全一致。

这种伦理化了的“丑-恶”,在西方文明史上存在过,在华夏文明中更是长时期地主宰着人们的头脑,甚至到了今天,仍有许多人没有自觉地区分过“丑”与“恶”。

然而事实上,“恶”是伦理学范畴,“丑”则是美学概念。

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个概念是在广义层面上对美的界定,从这个层面上讲,美包含着丑,所以丑也应当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如果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顺势、完满的显现,体现出人在改造认识世界时自身行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契合一致,那么“丑”则是这样一类事物。

也就是现实事物暂时不能符合人的目的意愿,从而呈现出与人的实践目的不相契合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恰恰是人的实践以追求绝对中国自古重伦理,三纲五常就曾作为政治标准融入到文化、宗教中,成为人们处世的行动指南。

完善、完满为目的自身使然。正如王庆卫先生说:丑即主体的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背离。

当我们更具体地考察丑时,我们可以看到,丑,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角力的结果,是主体要求与客体满足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当客体强大于主体,呈压倒之势迎面而来时,主体体验到无能为力感和不可预知感,产生出因觉得客体不可企及而导致的幻灭、虚无和失落之感,这就形成了悲剧性的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