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一百七十四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还有就是历史演义小说了,这类小说主要受史学着作的影响较大。

因为中国的史学取得辉煌的成就,像是卷帙浩繁的历朝正史和难以数计的野史、杂记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史学的“实录”精神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比较真实丰富的历史素材。

比如班固曾称赞《史记》:“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

因此自从班固把《史记》的写作原则概括为“实录”之后,又经过刘知几等史学理论家的发展,“实录”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着作最重要的写作原则之一。

这种“实录”原则,表现在历史学家要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于是他们开始了严肃认真广泛地收集材料。

而且还对这些材料进行考辨,对有疑问的问题,则取“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原则,慎重行事,不武断草率。

可以说优秀的历史学家具有如实揭示历史真相,不为强暴所屈的传统美德,像是司马迁不因为刘邦是本朝开国之君而不写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以及无赖行径。

以及班固在《汉书》中一面赞扬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显赫功业,另一方面指出他“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天下虚耗,百姓流离”。“实录”还要求实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

如司马迁并不喜欢吕后,但仍然肯定她的才干,不讳言在她当权时出现了“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繁荣景象。

陈寿《三国志》对于诸葛亮,既肯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治世之良才”。

同时又尖锐地指出他的缺点:“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由此“实录”精神演化成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对古代小说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史学家写历史,总是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理想情操,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在史实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史记》像《离骚》一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也正因为《史记》有强烈的抒情性,将充沛的感情灌注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身上,所以才使历史人物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使那些历史场面精彩生动,感人肺腑。

历史演义小说家既然是创作小说,应该可以更好地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理想,对历史事件进行审美的观照和表现。

不过,在历史演义小说长廊中,除了《三国演义》等少数几部作品之外,相当多的作家片面照搬历史,把历史演义小说写得毫无生气。

另外,中国的史学着作为小说提供了可资效仿的结构体例。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记录最完整的国家,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其中“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作为“三大史体”最为引人注目。

纪传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顺序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各具特色,各领风骚,蔚为大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三种文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编年体(如《左传》)以时间为经,以史实为纬,便于反映历史发展的梗概,便于条理清晰地处理错综复杂的史料。

纪传体(《史记》)则有利于描写历史人物,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则有利于全面地首尾连贯地描述重大事件。

“三大史体”为历史演义小说家处理、安排创作素材,构建小说的叙事结构提供了现成的范例。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以陈寿《三国志》的史料为主要依据,参照《资治通鉴》编年体的结构方式,总体结构是属于编年体。

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采取纪传体,以岳飞一生为中心,依照时间顺序记述岳飞一生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

历史着作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的历史人物,为历史演义小说叙事写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至于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的话——先是“讲史”。

稍稍追溯一下,就可以发现宋元“讲史”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讲史”是说话技艺中的一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时就有专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专说五代史的专家尹常卖等。

“讲史”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讲述历代兴废争战之事。

它的特点是:一取材于历史,以朝代为主体,不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二是讲述历代盛衰兴废之事,侧重政治、军事斗争。

三是基本上采取“正史”的书面语言,也吸收了民间口语,形成半文半白的文体;四是篇幅较长,分节叙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