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二百一十四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外西游记里另一大比较引人注目的形象,就是牛魔王了,因为他号称平天大圣,和孙悟空的齐天大圣相差不多。

而大家都知道,牛魔王的原型是“牛”,他的形象上具有诸多牛的特征。

而“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中国具有传统的十二生肖属相,其中就包括中“牛”,提及最多的是它勤劳耕作的美德。

在古代,中国用牛进行耕作的历史十分久远,因此对于农业来说,牛的贡献非常巨大。

在《诗经·小雅·无羊》中就有与牛相关的诗句“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衰何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尔性则具”。

当然,牛魔王形象的“牛”渊源,肯定是从普通的耕牛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关系更为紧密的是牛文化的形成以及人们对“神牛”崇拜。

像是兽首人身的“牛王”神话。

因为远古年代,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处在最低级的发展阶段,人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和敬畏,又带着诸多理想和愿望,从而创造出许多神话。

比如各民族神话中都出现了以动物外形去塑造形象的现象,如埃及的太阳神荷拉斯为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变化,人兽同身的形象出现,特别是出现了兽首人身之相的神话形象,如黑暗之神塞特和阿努比斯。

中国则出现了人首蛇身的女娲开天辟地的神话,其中炎帝神农氏即以牛首人身的形象出现,在诸多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除此以外,中华名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在传说中也是牛首龙身。

而在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也有相关“牛王”的描绘,藏族神话关于万物起源里与牛有关的开天辟地神话,其中有谈及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十分生动具体。

由此而观,以牛首形象出现的王在中国神话中也是广泛流传的,这不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万物皆有灵性的思想,更表明将牛神化为牛王这种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自古就有的。

从以上这些形象进一步推论,可以看出牛王都是有着强大之身,宏伟之举的神人,被整个民族所敬仰和崇拜。

其次是节日习俗里的“牛王”崇拜。

因为牛神话在中国古代社会广泛流传,由此产生了和牛王有关的节日习俗。

随着朝代的变迁,地域的不同,各个民族产生的相关节日也各有不同。

比如仡佬族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活动,据说这天是牛的生日。

壮族的“牛王节”又称“牛魂节”或“开秧节”。

云南丽江纳西族每年两次“敬牛王”,大小凉山彝族在祭祖和送祖先灵牌时,要组织男性青年背牦牛尾巴,边歌边舞,叙述人类的起源,祖先的迁徙,名曰牦牛尾巴舞。

这可能是模仿图腾的舞蹈形式,反映出对“牛”图腾的信仰和颂扬。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

由牛王神话而产生的习俗和节日,使牛王神话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并且具有传承性的特点。

同时,这些习俗和节日的产生和流传,也让牛王的形象成为人们想象的基点,进而有了诸多形象化的动作化的模仿和虚构。

由此而来,神话中的牛王从虚空的崇拜逐渐形成人的具体形象,甚至带有了人性的某些特点。

而这些都为牛王形象进一步文学化做了诸多铺垫。

还有就是佛教文化中的“牛”。

大家都知道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后代广为传播,在长期与中国本土宗教与文化的碰撞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牛”也不无例外地成为了佛教文化中神物。

在佛教文化中,牛王成为形容无上至尊如来的常见之语。

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用牛的安稳步态来形容如来的行走之相,侧面体现出了对牛的尊崇。

在佛经中以牛作为菩萨坐骑的相关描述为数不少。

《法华经》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惟一佛乘,即大乘妙法;《六祖坛经》中的大威德明王,即是以水牛为坐骑;《大日经疏》卷六也提到以水牛为菩萨坐骑;《八字文殊轨》中则说其水牛为座,身材高大,且遍身火焰,展现出极忿怒形。

另外,与牛的佛教意义相关的成语有牛皮龙须、牛驴二乳、牛头阿旁,泥牛入海,犁牛爱尾。

露地白牛是佛家之语演变而来,用以喻指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的悟境。

《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的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

还有就是禅宗中的“牧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