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我在综武当神捕 > 第461章 编戏曲,炒名声,蹭热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1章 编戏曲,炒名声,蹭热度

“贤婿,这个有没有后传?”

冯少卿不愧是举人出身,改口速度奇快无比,语气流畅自然,好似沈炼和冯素贞已经成亲多年、琴瑟和鸣。

沈炼就更不用说了。

改口速度比冯少卿更快。

翁婿二人心照不宣的改口,把冯素贞看的一愣一愣的,心说沈炼给冯少卿灌了多少迷魂汤,把人灌迷糊了?

冯素贞不知其中因果,沈炼对此却知之甚详,官场声望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声望,一种是吹出来的声望。

换个说法就是——名声!

不要觉得古代人不懂,实际上古人玩的比现代人利害多了,二十四孝至少有一半,是为了举孝廉吹出来的。

古往今来这种热搜多不胜数:

得苍龙七宿可得天下;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得杨公宝库可得天下;

得和氏璧可得天下;

得慈航静斋支持可得天下;

这些“热搜”或许不那么准,至少能维持住格调,比如苍龙七宿,传承足足一千多年,至今仍旧有人相信。

李善长、刘伯温出山之前,难道没炒作名声?刘伯温那些轶事,肯定不是沈炼编造的,也不是虚若无编的。

冯少卿要的就是名声。

从治理能力而言,冯少卿的能力绝对不算差,但大明的能吏那么多,冯少卿的政绩好,难道别人的政绩差?

皇帝凭什么看重冯少卿?

怎么让皇帝关注杭州府衙?

出奇制胜,炒作名声,提升格调。

白蛇传从出现开始,便是风靡各个州府的戏曲,如果有了“前传”,而且是完整的系列,显然能炒作名声。

顺便还能蹭热度。

比如沈炼编造的故事,是用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作为背景,冯少卿用点手段,就能“效仿柳宗元”。

后面的故事如果提到韩愈,他就召集文人士子写文章纪念韩文公。

只要做的足够热闹,早晚能传入朱元璋的耳朵,冯少卿并非无能之辈,治理地方颇有成效,符合升迁条件。

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两年。

那个时候,冯少卿刚好做足三年杭州知府,可以升任六部侍郎,按照冯少卿的能力,十之七八是户部侍郎。

就算某些事做的不够好,只要是钱财方面的问题,沈炼至少能兜底。

或许不能升迁,但肯定不会被贬。

冯少卿这些弯弯绕,冯素贞见识少想不明白,沈炼却看得清清楚楚。

见识过很多次了!

“岳丈,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小婿最近无甚灵感,后传暂时写不出来,您等待两三个月,先让戏园排练这个,给小婿创作时间。”

“贤婿,我觉得有些不对,你不是鲁莽武夫么?你怎么什么都会?”

冯少卿面露怀疑之色。

他甚至能够猜到,沈炼和冯素贞设下连环局,假意显露出破绽,然后趁机突出奇招,让他彻底无话可说。

如果这么算,沈炼写的东西……

多半是他提前找的笔杆子吧!

以沈家的财富,什么人找不到?

他堂弟可是状元郎啊!

找个会写的秀才还不简单?

冯少卿这是小觑了沈炼,沈炼的才学并不差,毕竟沈炼脑袋里面,是正常的人类大脑,不是移动硬盘。

沈炼只记得故事梗概,给天机阁供稿的时候,肯定要结合这个时代的行文习惯、语言习惯,做出诸多修改。

大部分人看过《三国演义》,至少知道故事梗概,但谁能默写下来?

就算是最有名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长坂坡七进七出,也只是知道故事的内容,落笔很难写出来。

尤其是那些配套诗词,看书的时候一掠而过,谁能记得这些东西?

只不过沈炼惯会隐藏,把才学隐藏在长枪大戟重拳重腿之下,冯素贞知道沈炼会写,却不知具体情形。

完全知道这些的。

一个是亲眼见过的郭不敬。

一个是深不可测的朱元璋。

冯少卿不在乎是沈炼写的,还是沈炼找人代笔,只要按时交稿就行。

当然,从父亲的角度而言,冯少卿希望是沈炼自己写,他希望女儿嫁给文武双全的英杰,而不是鲁莽匹夫。

“岳丈,名气是好也是坏,如果您名声大了,却没有匹配的能力,到时候陛下龙颜大怒,必然丢官罢职。”

“贤婿有何指教?”

“小婿要亲自调查杭州商铺。”

“说人话。”

“小婿想带素贞出门逛街。”

“滚!你给我滚出去!”

……

“你怎么总是刺激我爹?”

“你不懂,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中意,丈人看女婿,越看越生气,辛辛苦苦养的小白菜,被野猪给拱了,被蛮牛给吃了,岳丈肯定心中有火。”

沈炼侃侃而谈,论证与冯少卿唇枪舌战的正当性:“我故意刺激岳丈,让岳丈把火发出来,免得气坏了。”

冯素贞白了沈炼一眼:“我可真是谢谢你了啊,你对我爹真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