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不留神 > 第178章 一石二鸟之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认定包王是李正坤的天然同盟,蒋歆和季寻子便决定,要消灭李正坤,必先消灭包王,排除这颗嵌在朝廷内部的钉子,才能集中精力对付恶贼李正坤。

蒋歆和季寻子一边饮酒,一边密谋,渐渐商议出又一条毒计!

二鬼进宫,向阴天子启奏,李正坤之所以聚兵谋反,又僭越称王,最主要的理由是朝廷囚禁了他的阳世母亲郭巧茹和未婚妻席青忭,为了驳斥李正坤这个由头,可令第五阎王殿包拯审理此案,并通过审理此案昭告天下:

李正坤谋反并非是为救他的母亲和未婚妻,而是李正坤自身野心使然!

阴廷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从道义上揭露李正坤,使得阴冥鬼民吏兵皆鄙视李正坤,仇恨李正坤,鬼鬼皆可得而诛之,好为朝廷下步征讨李正坤统一阴冥共识。

阴天子准其所奏。

二鬼讨得圣旨,第一步顺利完成,心中大喜,出宫之后,立即一起赶回国师府,从狱中提出郭巧茹和席青忭。

郭巧茹和席青忭被从昆仑山井狱提出之后,季寻子给她们换了很多地方,但始终觉得关在哪里都不放心。李正坤能化着黑风四处乱窜,哪里不能去呢?连关在昆仑山冰峰之中都能找得到,还有哪里能够瞒天过海?

最后,季寻子想到一个地方,诸位道是哪里,便是国师爷府中曾经关过李正坤的花院密室。

当年李正坤被化在密闭大缸之中,就放在这间密室之中,禇雄儿为救李正坤,毁面混入国师府卫队,知道这间密室,同在京城营救李正坤的包振堂、朱高华也都知道,季寻子相信,他府中这间所谓密室,在李正坤及五华山核心鬼魂之中,绝不是什么秘密,那么好吧,他就利用这种灯下黑的心理,将郭巧茹和席青忭关入其中,看李正坤找得到找不到。嘿嘿。

事实证明,季寻子这个设计当真巧夺天工,这么多年来,李正坤就从未想到过,郭巧茹和席青忭会被关到自己曾经被关过的地方,自然也就没有找到她们,从未得到过她们一星半点的消息。呵呵。

郭巧茹和席青忭脚上戴着沉重的镣铐,双手被紧绑着,头上罩着黑布套,被武士提出,塞进一辆马车,随着蒋王和国师出了国师府,来到第五阎王殿。

她们每次转狱,都是这种情形,她们也习惯了,不闹也不问,也不管拉去哪里,反正横竖都是坐牢,在哪儿坐不是坐。再者押解的武士也不许她们说话,便不准问问题,如果违反,轻者遭呵斥,重者遭鞭打。

席青忭虽仍是狱卒,但其实也如同囚犯,只是跟郭巧茹相比,她在狱中之时,未戴镣铐,因为要服侍郭巧茹,戴着镣铐便不能做事。

但席青忭同样没有自由,更不能出入狱门。在国师府花院密室中时,她也跟郭巧茹一样,关在黑暗如漆的地下室里,不知身在何处,也走不出地下室。

自打离开昆仑山冰峰井狱,她便沦为半狱卒半囚犯之境。呵呵。

不过,这对席青忭来讲无所谓,郭巧茹是她的准婆婆,她又喊她“娘”,她不是看守她,而是尽心尽力服侍照顾她。

两个女鬼心意相通,相依为命,常在一起摆谈共同的思念对象——李正坤,经常开心地大笑。只可惜她们都跟李正坤相处时间不长,知道他的事情也不多,但并不影响她们摆谈李正坤的热情,重复的事和重复的话,不知说过多少次,还每次都能使她们发自内心的笑。

说实话,连说话人都觉得好笑。这也许就是人性中最为真挚无私的感情吧。这显然是一种爱,郭巧茹是母子之爱,席青忭是情人之爱。呵呵。

每当武士来送粮——即使关在国师府中,也是每隔半年,国师府的金甲武士便来送一回粮,顺带绞去郭巧茹的头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迷惑两鬼,使她们不知被关在哪里,在她们心中,也是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是被关在京城国师府中——两个女鬼都要演一下戏,即席青忭要履行看守的职责。

她们这样做,是为了糊弄武士,表明看守还是看守,囚犯仍是囚犯,并未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免得武士见她们亲密无间,禀报国师,国师会将她们分开。呵呵。

自然,她们这点小心事,岂能瞒得了精明万分的老鬼季寻子,季寻子没有分开她们,也没有将她们打入地狱,因为阴天子不许,命留着郭巧茹和席青忭,季寻子不敢抗旨,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们虽多次换监狱,但一直呆在一起。

到了第五阎王殿,郭巧茹和席青忭被关到狱中,等候开审。

蒋歆和季寻子向包王传完圣旨,说还有些事要跟包王私下里讲,包王本不想留他们,但他们似乎赖着不走的样子,毕竟同朝为官,包王只得强忍着心中的不快,摆宴款待他们。

酒过数巡,蒋王道:

“包王爷可知皇上为何要将郭巧茹和席青忭的案子交由你来审?”

包王道:“圣旨中不是说得很清楚么,要本王审清郭巧茹是如何在李正坤和席青忭帮助下逃脱井狱,违背朝廷律法的?其实关于这件事,国师当时不在现场么,李正坤是如何帮助郭巧茹逃狱,应知道得清清楚楚,何必再费这道手脚,还来审什么呢!再者说,井狱自来是国师亲管,若非郭巧茹案,本王甚至都不知阴冥之中还设有井狱。按说此案由国师审理,乃是最合适不过,可皇上既然下旨让本王来审,本王只能遵旨行事,若遇井狱之事,到时候恐怕还得麻烦国师爷,将详情相告,本王再审得清楚此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