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重生之景泰大帝 > 第134章 以工代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你王文虽然是为了官员的集体利益,但是也不能让我陈循掉坑里啊。

死道友不死贫道啊!

朱祁钰也当做没看到陈循的眼神,又对着王文问道:“王爱卿,既然户部说了,粮食够吃到秋收,那百姓也就不用卖地求生了,你说对不对?”

额!绝杀!

王文顿时哑口无言了,又不能说朱祁钰说的不对,只得诺诺道:“陛下圣明,臣知错。”

朱祁钰点点头,没搭理他,对着其他人道:“其他衙门还有什么建议吗?”

众人纷纷摇头。

朱祁钰看了看这群人,叹了口气道:“陈爱卿,你刚刚说户部的粮食只能勉强够百姓吃到秋收?”

陈循毫不犹豫地点点头,这是他刚刚说过的,不可能不承认。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勉强?”朱祁钰接着问道。

不勉强?

陈循立刻摇头道:“陛下,户部能征集的粮食就这么多了,府库中已经没有多余的存粮。”

见陈循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朱祁钰又道:“朕的意思是,有没有办法让百姓可以自己赚钱买粮?”

自己赚钱?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陈循眼睛一亮,但是随即便黯淡了下去,回答道:“恕臣愚钝,没什么办法。”

大明户籍分军户、农户、匠户等,这次旱灾受灾的基本都是农户,按照朝廷法度,农户基本上只能务农,不允许做其他的事情谋生。

朱祁钰笑了笑,也没为难他,而是对着工部尚书高谷道:“高爱卿,你们工部今年是否还有修河的预算?”

“陛下的意思是招工修河、以工代赈?”高谷立刻反问道。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道:“对,朕希望这次赈灾,能以工代赈。”

这种赈灾方式在座的文官也都熟悉,毕竟大家都是博览群书,早就知道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有过以工代赈的案例,着名的国相管仲就有提到过,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筴也。

到北宋之前,虽然以工代赈一直存在,但是并不是主流,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文正公提出以有余之财以惠贫民,在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一月而罢,用米万五千石耳的方式进行救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毕竟,以工代赈主要是兴修国家基础工程,包括平整土路,修筑城墙,兴修水利等,平时都是用徭役的形式来完成,虽然避开了农忙,但是百姓也没有得到过什么明面上的好处,所以积极性并不高。

不过换成了以工代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灾之年,朝廷本来就要花银子赈济灾民,说白了就是朝廷白养这些百姓一段时间,让百姓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也不至于造反,如果把这些银子换成月钱,甚至直接发放米粮当做月钱,那就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让灾民有口饭吃,朝廷也可以完成一些本来需要用征发徭役来完成的事情,属于双赢。

今年三省旱灾,最适合的就是兴修水利,反正大河缺水,小河干旱,疏浚一下河道什么的还是非常值得去做的,最关键的是,黄河也会流经河南、山东,而且这年头黄河淤积早就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哪年黄河没有发水患,史书上都得记录一下,是年河宁,不趁机疏浚一下黄河都对不起老天爷给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在座的都是官场老油条,心里都有数。

这种事儿高谷肯定是不会拒绝的,但是他还是出言道:“陛下,以工代赈的确不错,但是您是否知道,以工代赈也有所弊病。”

“有弊端?”朱祁钰奇怪道。

他还真不知道这事儿有什么弊端,于是道:“这个朕还真不太清楚,高爱卿快给朕说说,此事有什么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