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重生之景泰大帝 > 第615章 宋诚的怀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是的,在宋诚眼中,黎宜民是注定要失败的,基本上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宋诚也不知道,黎宜民哪里来的自信,连自己都不如的家伙,居然敢想撕毁和朱祁钰的协议,难道他真以为自己只要登基之后就可以安全了吗?要知道,大明的满朝文武现在可都是支持朱祁钰的,如果大明朝廷真的将自己的精力放到安南,那不说他黎宜民了,整个安南还能存在多久都说不准的。

毕竟,宋诚可是知道朱祁钰对于安南的减丁计划的,这可比当初金人对蒙古人施行的减丁计划要有效得多呢!

书信很快送到了张軏的手里,然后又被快马加鞭送回了国内,随着一个又一个信使的传递,只用了十天时间便回到了京师。

紫禁城,奉天殿内。

朱祁钰坐在龙椅上一脸凝重,一众大臣则是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巴巴看着上面的朱祁钰,等待着他的决断。

最近辽东的战局还在持续,王骥和也先打得有来有往,损耗颇多,南面的张軏则是上奏,安南人在谅山城设下了计谋,土人狼兵中计损失惨重。

当然,这些事情都没有超出朱祁钰的预料,所以不算什么坏消息,但问题是,底下的官员不知道啊。

在他们眼中,朝廷在辽东抵抗蒙古人的进攻,王骥率领四营兵力却无法驱逐也先,这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朝廷应当尽快换到统兵之人,首推的当然是武清侯石亨。

另外安南的进展也让他们不满,先是张軏虽然率军过去驱逐了入侵大明的安南人,但紧接着又变得拖拖拉拉,不再迅速南进,其实这倒是没什么,现在底层官员议论的重心是,为什么朱祁钰一直不下旨,让张軏撤回大明,朝廷和安南的合约都签了,十万大军为什么还一直在安南逗留。

要知道,从今年开始,张軏这十万大军的粮饷已经开始需要依靠朝廷支援一部分了,因为张軏一直在安南的北部山区停驻不前,这地方又因为战事的原因人口流矢严重,明军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劫掠了。

如今张軏又传来广西卫所一战损失近万的消息,朝廷中不知内情的官员顿时喧嚣沸腾起来,纷纷叫嚷着请朱祁钰下旨,命令张軏赶紧撤军,不要继续在安南那个破地方逗留了,当年宣宗皇帝英明神武,定是看出了安南天生就不应该归属大明,这才果断放弃了安南,要求朱祁钰向宣宗皇帝学习,不要再纠结在安南那一亩三分地上,平白损耗了国库里的银子。

那些银子花在什么地方不好,就不能用来减免一部分地方的赋税,或者用来修筑黄河河堤吗?

于是,这群官员一个接一个地上疏朱祁钰,要求朱祁钰采纳他们的建议,不过朱祁钰却懒得搭理他们,而是将这群人的奏疏全部丢到政务院来处理。

官员们见状,只得千方百计地找到各种理由去政务院找王直他们,请求王直能够出面说服朱祁钰纳谏,甚至还有胆大妄为的去威胁金濂石璞等人,要求他们必须说出朱祁钰纳谏,否则就要联合其他人一起弹劾他们,结果便被金濂石璞等人哪里忍得了,直接将这群憨货赶了出去。

不过话说回来,王直等人对于南北两场战事的确有自己的想法。

在政务院诸理之中,督管户部的金濂和督管工部的高谷是反对南北两场战事一同进行的,毕竟大明国库刚刚好转没多久,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辽东那面没办法,也先主动入侵,他们不能置之不理,但是安南那面完全可以停下来,先把十万大军撤回来,等回头朝廷宽裕再打过去,反正安南已经被打服了,大明想什么时候收拾他们就可以什么时候收拾他们。

当然,这与王骥的文臣身份和张軏的武勋身份没有什么关系,反正金濂和高谷是这么说的。

而另一方的王直和石璞则是支持朱祁钰的策略,理由也大差不差,辽东那面没办法,安南那面也是遇到了这个机会,可以一举拿下,要知道,他们都是永乐年间的进士,对安南并非一无所知,再加上这次朱祁钰的绝户计的确有可能彻底拿下安南,那么王直和石璞绝对不愿意放过。

至于王文这个墙头草,基本上不用考虑他,他现在正在和左都御史萧维祯整理都察院呢,没功夫搭理这事儿。

虽然王直是首理,但是因为这件事儿涉及到了大都督府,决断权在朱祁钰那里,因此王直这个首理的身份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什么用处,双方只能来找朱祁钰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