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一回 薛世雄兵发瓦岗寨
柴孝和向李密献策,建议李密放弃攻打洛阳,转而突袭长安,把长安拿下,关中可定。
其实,这真是一条妙计,也是高瞻远瞩的宏观大战略。但是,李密最终没有采纳。为什么呢?李密也有他的担心——现在瓦岗军中不是铁板一块。由于自己当了瓦岗之主、西魏王之后,迅速让瓦岗壮大,增长的速度太快了,吸纳的新鲜血液太多了。血液吸纳的多有好处,但是,也有它的副作用,你哪知血液里头有病毒啊?一些病毒也跟着吸纳过来了。如果任其发展,弄不巧,这种病毒会逐渐侵蚀人的整个机体,最后整个机体都得犯病。而且,这种病毒不是说一个。这一拨带来一个,那一拨带来一个。所以,要想把这病毒给消杀了,就得做政治宣传工作,就得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但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这得慢慢地来。如果说,现在我去领兵带将打长安城,把后方放给这些刚刚投降的人,那非乱了不可;另外,就瓦岗山上的那些诸将、那些士卒,很多人对自己是口服心不服。虽然有些人也心服,但是不痛快。那么,如果自己在这里,镇压住了,这些人不敢奓刺儿。如果自己走了,难免一些人在背后搞串联。串联来、串联去,指不定又在瓦岗山内部推举出来一个过去的哪位大将、哪位文官,把他们推为领导人,跟我分庭抗礼,跟我分这个权利,这也有可能啊。也就是说,李密现在很担心内部的权力归属问题。再加上洛阳城近在咫尺,两座粮仓都被自己夺了,大伤元气。我何不趁此机会先袭夺洛阳城呢?
所以,思前想后,深思熟虑过后,权衡利弊完罢,李密最后还是决定攻取洛阳。打下洛阳之后,再西进攻打长安,也不为迟晚,没纳柴孝和之言。
柴孝和叹了一口气,退归班列,不再言语了。可以说,李密错失了一次能够争夺天下的机会。
你就想想吧,现在瓦岗西魏军正在全盛时期,四海来归,敌军可以说是望风归降。而关中一带现在反王基本上没有,洛阳往西的一大片儿一直到长安,这一带非常太平。因为这一带还是在隋军的管控范围之内,洛阳奔西南去,那就是颍川郡东岭关。颍川郡的郡守就是刺史东方伯。另外,颍川郡东岭关还镇守着一个老王爷武王杨芳杨义臣,手握重兵。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反王能在这一带折腾呢。他们就等于拱卫着洛阳,也守着洛阳到长安这一带的安全,一般小股的反王不敢打这个地方。那么,如果李密现在亲率数十万瓦岗军直扑长安城。在西进道路上,您想想,那肯定周边百姓还有那小股义军会纷纷来投,就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越滚越大。说不定,由打洛阳奔长安去,一路之上能滚出来一个百万雄师啊。那颍川守军敢击打你吗?现在颍川守军也好、那武王杨芳也好,是采取守势,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呀。所以,不敢主动出击。最最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并州太原,那李渊、李世民父子不是还没起兵吗?咱都没讲到呢。如果说李密在这个时候能够袭取长安,把长安拿下来了。您想想,那李渊、李世民还会起兵吗?还敢起兵吗?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弄不巧,他们会投靠李密。李渊、李密都姓李呀,人家怎么扯也能扯到一家子去。事实证明,后来李渊起事之后,还真地写信给李密,把李密捧了一顿。张嘴一个兄长,闭嘴一个哥哥,俨然李密是李家老大。那为什么给李密写这封信呢?除了麻痹李密这一点之外,也能看出来,就是那个时候,李渊都不敢跟瓦岗军硬碰硬啊。何况现在如果突袭长安呢?那就很有可能得到太原兵马的相投啊。这么一来,整个历史那都得改写。当然了,历史无假设。李密现在关心的是自己瓦岗权力稳固不稳固。所以,没有高瞻远瞩,白白地丢掉了这一次良机。
那甭管怎么说,现在打洛阳好像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是时机到了。既然西魏王李密决心打洛阳了,那就上下一致,官兵一体,大家戮力同心,做攻打洛阳的准备吧。都知道洛阳难打,那防御多坚固啊。所以,要打洛阳,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李密下令:多多制造攻城器械,什么冲车呀,什么井阑呐,什么云梯呀、弓箭强弩……多多给我准备,准备齐当,一鼓作气,拿下东都洛阳城。这一下子,在兴洛仓这一带,西魏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然不是农田生产了,主要是生产工具。干得热火朝天,大家一个个摩拳擦掌,好像明天就能够拿下东都洛阳。
这边准备得也差不多了,突然间,由打瓦岗总寨传来消息了,告诉西魏王李密:“大事不好!据探马来报,隋朝大将薛世雄统兵数万正奔咱们瓦岗总寨来了,好像要攻打瓦岗寨呀,请西魏王派兵救援!”
西魏王李密现在几乎把所有兵马都调出来了,要攻打东都洛阳,这是个难啃的骨头啊,弄不巧,就得用人海战术。故此,现在留守老巢瓦岗寨的并没有多少人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