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听到这里,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动容。
尉缭子则一边说着,一边斟酌着自己的言辞,继续道。
“但却可以借此消弭楚地百姓的怨恨,稳定地方民心,如果仅仅限于一地的话,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策……”
见始皇帝把目光望向自己,王翦这才躬身道。
“必然若担心其趁机做大,危害地方,不妨让其学习皇长孙……”
始皇帝闻言,不由心中一动,挑眉道。
“此言何意?”
王翦道。
“陛下或可在咸阳,为其赐下府邸田产,令他如皇长孙一般遥领江陵总督之职……”
在始皇帝这个时代,还没有遥领的的传统,唯一的前例,还是赵郢。至今,他的身上,还挂着河西郡郡守的名头,虽然他自从回来之后,从没有回去过封地。
也幸亏是他,不然,换成其他人,早已经被人弹劾成了马蜂窝。
始皇帝听到王翦的说法,不由眼睛一亮!
一直默不作声的蒙毅,忽然站起身来,躬身道。
“陛下,若有意试行皇长孙殿下的建议,不妨把长沙,九江等郡也囊括其中……”
始皇帝微微点头。
“善!”
李斯:……
他看看毫无立场的冯去疾,又看看老神在在的太尉缭和王翦,以及不动声色的蒙毅,忽然觉得自己好像被孤立了……
他自然知道,始皇帝对皇长孙的宠爱。
也知道皇长孙殿下对自己的示好,毕竟,自家儿子能出任会稽郡郡守,这其中就是皇长孙殿下的推举,但问题是,他不是冯去疾这个毫无立场的老狐狸,更没办法跟王翦这老货相比,人家王翦不仅是皇长孙殿下兵法的老师,还是皇长孙的姻亲,可以摆明车马,光明正大地支持皇长孙。
他是李斯,当今法家在朝堂上的话事人。
皇长孙今日的提议,分明就是在动摇郡县制的根本,而他作为郡县制的主要推行者,践行者,以及法家制度的维护者,他不能不表明这个态度。
否则,便是放弃了自己的根本。
“你们三人,也不妨说说——直说无妨,你们是内阁,只对朕负责,无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
蒙毅退下去,始皇帝又把目光落向李忱、徐志和卓易三人,他很想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自家孙子挑出来的这三位年轻人是什么态度。
“我听闻,世无常法,时移世易,圣明的君主,总能根据形势,因地制宜,制定最适合的政策去安抚百姓,而不会拘泥于具体的政策形势。皇长孙殿下能不拘囿于成法,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政策,胸襟胆魄格局,已经远超常人……”
让始皇帝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依然是李忱率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徐志看了一眼,站在那里,显得有些孤零零的李斯,心中轻叹,硬着头皮道。
“臣以为,皇长孙殿下之政,或可收获奇效……”
他是李斯的弟子不错,他坚持法家的理念也不错,但他不傻啊。
他能走到今天,成为大秦第一任内阁,有资格帮陛下票拟奏疏,都是皇长孙殿下的推举,没有皇长孙,就没有他的现在,没有皇长孙,也不会有他的未来。
见始皇帝的目光望过来,卓易起身道。
“皇长孙之政,必能安抚百姓,收拢民心,民无争端,心无怨愤,则可事君,可农桑,如此,可谓仁……”
听到三个人的表态,始皇帝不由眉梢微挑,眼角露出一丝笑意。
李忱、徐志和卓易三人的回答,让他非常满意。
在他看来,作为自家大孙子挑选出来的备用人才,其他的都无所谓,能不能跟自家孙子合拍,跟得上自家孙子的思路,才是最最重要的前提。
这三个人,差不多真的可以培养一下了。
李忱、徐志和卓易三人,还不知道,自己刚刚到底经历了一场多么重要的考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对于南郡的官员来讲,这几天,很不好过。
因为,原本说好,等船和粮草到来,就启程离开的皇长孙殿下这个江南诸郡总督事,忽然就留下来不走了。
让这些南郡的官吏上下,不由人人忐忑。
毕竟,上头坐着这么一位大权在握,可以掌控自己生死的爷,谁不害怕?
那可是江南诸郡总督事!
郡守汲慕更是天天过来请安,拉着赵郢,旁敲侧击,想要知道,这位皇长孙殿下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然而,赵郢没有得到始皇帝那边的回信,哪里会跟他说这个?
只能每日里,顾左右而言他,后来被唠叨的烦了,干脆拉着汲慕,开始往乡下跑,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各地占城稻的推广情况。
跟南阳郡那边不同,这边得到的粮种比较早,大多数都按时种上了,但是让赵郢比较意外的是,虽然如此,这边的百姓,种得也不积极。
这楚地的百姓,对大秦官府,普遍不怎么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