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之后,程少商也是每日必去,用她的话说,这些美食她天天吃都吃不腻,那些特色的建筑是一直看也看不够,而且这是她亲自建造完成的,
直到怀孕以后,文淼才严令她不准去,那里人来人往的太多,程少商又是风风火火的性子,生怕她出什么事儿。
……
五公主果然跟景昊郢猜想的差不多,生了孩子之后,小越侯不能人道,又开始豢养面首,开始还偷偷摸摸,后来见越氏也不敢拿自己如何,就光明正大起来,
文帝和宣后都说了她好几次,后来见她死性不改,越氏也没有闹,随性就当作没看见,也不让五公主进宫,眼不见心为净。
程泱和太子性格确实相投,太子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两人很有共同语言,只要一有空,两人就吟诗对唱,琴瑟相合,结婚第二年就剩下了大胖小子,上上下下都很是满意。
就连宣后也顾不得因为文帝宠爱越妃的事情自怨自艾了,天天没事儿就往东宫跑,好在东宫就在皇城之内,要不然说不好大臣都该有意见了,
程少商也在怀孕的第二年生了男孩儿,祖母老王妃和文淼也都稀罕的跟什么似的,也不管景昊郢和程少商怎么玩闹,就天天带孩子。
也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怎么的,万萋萋和裕昌第一胎都生的女孩儿,整的程老太太意见老大了,外嫁的两个生的都是男娃,娶进门儿的两个全生的是女娃,一直念叨这,是不是程家的福气都溜走了之类的话,
后来程少商偷偷给她找了个‘老神仙’忽悠了一通才算完事。
之后的日子,一切顺遂,
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异姓诸侯王麾下还有强大的势力,在朝廷眼里越发刺眼,特别是某些大臣,总是上书弹劾,
景昊郢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一方面也不想让文帝和太子为难,再加上他也明白,这样下去迟早出事儿,
于是主动充当了桥梁,游说两边,最终结果就是诸侯王放弃了大部分的兵马和封地的政治力量,只保留麾下部曲,和封地食邑,
皇帝则为了安抚三王,加大了封地的范围,特别是促成此事的景昊郢,不好明面上的偏颇,以宣后的名义赏赐了程少商好些个食邑,
而且把善待三王后裔的事情写进了祖训,供奉于宗庙,赐予丹书铁券,称诺与三王休戚与共,
从那以后景逸辰也来到了都城,和大家一起生活,他身边的小绿竹没来,不知道哪去了,景昊郢也识趣的没问,
倒是裕王和端王还有点儿顾忌,依然留在封地,后来时间久了,再加上多方试探,才慢慢的也来到了都城,毕竟还是都城繁华,而且儿子孙子都在这边。
皇帝也信守自己的称诺,对三王都多加礼遇,一时之间王朝欣欣向荣。
景昊郢家里也是和和美美,景逸辰和文淼带孩子,程少商要不就是搞建筑,要不就是搞发明,景昊郢则是在旁边帮忙,
接下来几年,程少商又给景昊郢生了两子一女,其实当初有了大儿子之后,景昊郢和程少商本来不打算要了,按照程少商的说法是生孩子太疼了,有一个就行了,
结果慢慢看着万萋萋等人的女儿稍微大点儿,粉嘟嘟的老可爱了,她又忍不住想自己生一个,谁料接下来两个都是儿子,直到最后生了个女儿她才罢休。
可能是她觉得她自己作为女娘没有得到母爱,所以对这小女儿异常疼爱,等女儿稍大一点儿,就带着她鼓捣这鼓捣那的,简直就是小号的程少商,
太子和程泱也是三个儿子,但是没有女儿,所以对景昊郢的女儿也很是稀罕,后来登基还破例封她为昌邑郡主,食邑和封地全部比照公主。
还一直跟景昊郢和程少商商议想结儿女亲家,因为是双方都是近亲的关系,景昊郢就没有答应,因为这个两家还闹了点矛盾,好在无伤大雅。
如此又过了十几年,老一辈的相继离世,
太子也顺理成章的继承的皇位,凌不疑也践行了自己的称诺,人到中年了也没有结婚,如今他身为大司马大将军,还整日忙碌军中事务,兢兢业业的辅佐新帝。
景昊郢反正对人家凌不疑是佩服万分的,自己是真做不到这样,他还是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比较香。
至于其他的几个熟人,也都做的不错,
楼犇也做到了大行令,相当于外交大臣,也是位列九卿,可能是因为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报复,加上现在楼家是楼犇当家做主,他也没有黑化,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不过就是楼家大房自从楼经退休,又去世之后,过的很不如意,
据说楼犇背地里很是打压大房的几个兄弟,那几个堂兄弟过的很是憋屈,简直是比他们以前的日子过的还惨,虽然是传言,楼犇也因此很让人诟病,不少人对此颇有微词,
乃至于被袁善见后来居上,当初楼犇入仕的时候因为有功勋,是比袁善见要高一级的,
现在袁善见这老小子现在已经是大司徒,位列三公,反超了楼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