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感叹:“文帝是好意,是感谢这些人匡扶社稷、为汉家尽忠,但,”他似是可惜地摇了摇头,“这些人却不念天恩,自以为自己扶持登基、有从龙之功,开始狂妄自大了啊!”倒是文帝,最后还给了人一个体面收场。

不愧是仁君贤君!

虽然朱元璋并不会采取同样的做法,但他还是觉得自己能够对刘恒感同身受——臣子有些心大了,不能理解皇帝的好意,这是多么让人唏嘘的事情啊!而自己手下,同样也有这样不能理解好意的臣子,反而只觉得自己的功绩滔天。

在场的文臣武将们都眼皮一跳,纷纷小心绷住自己的表情,换上一副“啊对对对对,万岁您说的都对”“都是这些人不知好歹,不明白万岁的恩德”的表情。

等朱元璋抒发完内心的感慨,眼神从他们身上扫过一遍,又重新回到神迹上之后,众人才微微松了口气。

一旁的皇子小团体则是紧紧团结在大哥朱标的身后,默默地看着自己爹和大臣们的互动。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昭道:“接下来就是立太子了吧。”通过册立太子,也能给皇位的稳固性加上一层保险。

【接下来,刘恒又面临一个新的事情:立太子。】

【对于一个皇帝、一个王朝来说,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起码大部分时候是这样。】

【而此时的汉朝也不例外,不论是对刘恒本人,还是对于群臣而言,有一个太子,都是这一代王朝稳定的代表。】

【于是,群臣开始进谏刘恒立太子,刘恒并没有立刻答应。】

【他先是说这件事很重要,所以要缓缓图之、不可轻举;随后又把吴王、淮南王、以及其他王侯宗室大臣拉了出来,说这些人都是贤明之人;其后,在群臣再次劝说,并举出了殷周和刘邦传位子嗣的例子后,刘恒答应了。】

秦朝。

嬴政下了定论:“这些大臣根本无法掌控刘恒,大约来个几年,朝政就会落入刘恒手中。”变成了刘恒能够左右的东西。

当然,这不意味着功臣集团就失去朝堂上的一席之地了,这不可能。但是,更多的力量将会为刘恒所掌控是真的,他可以推行自己所想的政策和制度。

就像这次立太子的事情,刘恒还是让大臣多次劝说才决定,这是真实的吗?他或许不是很想太早立太子、想要观察观察儿子,但后面把吴王、淮南王等人拉出来作为“贤明之人”的例子,就绝不是这个意思了。

后面,还让大臣们再三举例子嗣传承的例子……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和太子刘启对视一眼,神色淡然。

他当初确实并没有对这个儿子有太多宠爱,立这个儿子也是因为时局需要、以及他是当时的长子——不过,经过这些年来的观察,刘恒倒是对于刘启的天分和能力颇为惊喜:这是个好苗子!

况且,他还生了武帝这个好孙子,汉家三代已经是可以预见的辉煌。

既然如此,他还有什么不满的呢?

刘启也像他父皇一样非常平静,他早知道自己这个太子之位的由来。不过这又有什么问题?

反正,成为太子的是他,他也会一直稳稳当当地在太子之位上坐着,直到他也登基称帝。——刘启是很自信的,这一点倒是和他的好儿子颇为相似;他也很清楚,只要自己的能力够强,父皇绝对不可能改变太子、日后的天子人选。

他们大汉就是这样。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莫名其妙,他立太子当然是国朝一等一的大事了!这有什么可争辩的?

他开始回忆历史上的诸多王朝,是哪个王朝和皇帝把立太子当做儿戏了?

【那么,立的这个太子是谁呢?】

【是刘启,刘恒的“中子”,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他的母亲是窦姬,也就是日后的窦皇后、太后、太皇太后。】

【为什么没有立嫡子或者长子?因为他们都已经死了。】

【在刘恒进京前,代王后和她所生的三个或者四个儿子都已经过世——没错,代王后,至于这位代王后姓甚名谁、谁家女子、何日生何日死一概不知,她的儿子的诞生和去世时间也毫无记载,同样不为人知的,还有他们的坟墓所在。】

【立了刘启为太子后,刘恒就把太子之母窦氏立为了皇后,又将将军薄昭封为轵侯。】

汉朝初年。

刘邦对此毫不在意,反正刘恒立了太子,这个太子看起来还是好的——不管是文景之治,还是“景”的谥号,都不错。

至于什么代王后和子嗣的事情,很明显,就是阴谋没错,王后和子嗣死亡本身没有什么,这并不奇怪,但死后居然对她和子嗣都毫无记载,这才是问题所在。

不过,这并不重要,况且,这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刘邦怀揣着看到自己的儿子立了一个好孙子的快乐心情,拿起杯盏快活饮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