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然,关于刘恒,还有一些小故事。】

【一个,是他和自己的母亲薄姬之间发生的事情。】

【刘恒尚在代地为代王时,薄姬患病,这次生病病了很久,一病就是三年。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薄姬的床前。每次看到薄姬睡着了,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薄姬的病需要每天服食汤药,刘恒就天天为薄姬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薄姬喝。】

【而这一件事情也被编纂成了二十四孝之一,“亲尝汤药”: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非常赞许,他对于孝道文化大力推崇:“文帝亲尝汤药,乃是以皇帝之尊为天下孝道做表率,其功大焉。”

百善孝为先,本来孝顺这件事情就为人称颂,又经过了两晋南北朝,更是将孝道的地位再往上抬了好几层。

虽然在之后有所回落,但总体上,孝道的地位已经被极度拔高,与忠君一起成为了当下社会无可比拟的崇高所在。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倒是不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孝顺母亲而已,何况他确实与薄姬母子感情不错,又是身在代地之时,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和冲突,他的时间也比较充裕,自然能够为薄姬亲尝汤药,侍奉床前。

而且,孝顺一事,做的人并不只有他,民间难道不曾孝顺父母吗?只不过,一方面经济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他登基称帝后的身份不同罢了。

他关注点在于神迹后面所说的那个“二十四孝”——这本身倒是也没什么,孝顺这件事情,是一直以来都被推崇的事情,只不过没有人总结出一个二十四孝罢了。

但是,这二十四孝同时透露出来的一点,则是对孝道的推崇,仿佛要比如今多得多。他不反对推崇孝道,但他在意这般推崇孝道,背后的原因所在。

毕竟,社会的精神风尚顶端能够容纳的内容是有限的,大力推崇一种风尚的话,必然会挤压其他风尚的容纳空间,而天下所需要的风尚并不止孝道一种。那么,能够在不知道什么时期,让孝道如此被拔高,背后存在的原因相当重要。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摇摇头:“太宗孝道虽好,但日后大汉过分推崇孝道,且将丧葬之事与孝顺挂钩,厚葬薄葬与孝顺与否关联,就是不太好的事情了。” 生事孝悌、死事厚葬的风气,先是蔓延了所有王公贵族和仕宦,随后又下沉到了普通百姓身上。

没有人不敢给自己的父母加以厚葬,哪怕家中实际上穷困无比,也要倾家荡产给过世之人买来大量的陪葬。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让他登基后,不得不专门下诏:“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而他下诏之后的效果如何呢?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效果也并没有那么大,并不能达到即刻禁止、转变风气的程度,只能说一部分贫困或者心思灵敏之人有了选择罢了。

【另一件事情,就是汉家刘氏天子的传统艺能了。】

汉朝初年。

“嗯?”刘邦有些好奇,什么才是汉家天子的传统艺能?——这个词,听起来就和之前唐朝那个传统继承法感觉差不多,不太像是一个好事儿。

他不由开始思考,自己身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中又有哪些是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冷静?知人善用?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喜欢美人?和皇后关系不好?想要改立太子?……

他想了半天,把各种不知道算不算特点的内容都过了一遍,始终觉得自己找不到对应的“传统”——不是说没有可能会传承下去的,只是他眼里那些都不能算得上这个“传统艺能”。

不说别的,刘氏的那能者上、庸者下的风格,在刘恒这小子之前的执政内容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完全没必要在这里单路拿出来说一遍。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也微微直起了身体,对这个内容产生了好奇。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同样好奇,毕竟,这东西既然能够说是汉家天子的传统,那岂不是说自己身上八成也有?这样的传统,自己当然要理清楚。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同样怀抱好奇和疑惑,汉家天子的传统,王莽篡汉之前的那几位天子必然算,自己复兴的大汉,天子们也会有同样的传统吗?

明朝,洪武年间。

一贯正经历史未必了解,但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的皇子们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答案,又开起了小会,这时候,他们完全把老爹抛在了脑后,一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这个传统,就是刘氏天子对性别取向的不设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