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看到此处,刘启终于表现出了一个少年人的常见态度:“辽太宗这一战未免有些太过狼狈了吧?”

这么多太宗,除了他父皇都亲自打过仗,但是基本上所有人都很体面,表现都很完美——上一个在战场狼狈遁逃的还是宋太宗赵光义,坐着驴车在北面一路南逃,跑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速度。

辽太宗这次还基本上是跑了一段路后就稍稍放缓了,因为驻扎在白团卫村的后晋军队并没有跨过漫长的地段前去追击的意图;而宋太宗可是在辽军的追击下跑的又快又远……

比不过,比不过。

刘启暗暗警示自己,日后登基了,绝对不要陷入到这般尴尬境地,里子面子都丢了个干净——虽然他也未必会亲自打仗,御驾亲征。

不过……辽太宗和宋太宗,辽朝和宋朝,这能不能算是一种对仗?或者说是一种你来我往……

【四月十九,耶律德光回军驻扎在了南京。】

【虽然此次南下就此结束,但契丹与后晋在边境的争斗依旧在继续,六月二十三,后晋一方就曾进攻高阳,未能成功。】

【而耶律德光同样没有放弃消灭后晋的念头,虽然他已经两次南下皆以失败而归。】

【而契丹国内经过连番作战,情况也开始变得不妙起来,每次作战,都是在消耗人口和牲畜,即使契丹不断发展,国内的百姓也难以扛住这样的损伤。】

【此时,一个在此时一直存在的矛盾就浮上水面:草原本位,和入主中原。】

【耶律德光未必此时就想着要统一中原、建立契丹大帝国,但他明显是对中原地区感兴趣的那一派;

而契丹内部始终存在一批坚守草原本位,并不打算对中原投注过多精力的人,他们愿意有限度地对中原用兵、结盟,从中获取好处,但倘若有风险,他们并不愿意因此影响到契丹内部。】

【因而,如耶律德光这样坚持要对后晋用兵的行为他们是不赞同的。】

【于是,述律平就和耶律德光有了如下对话。】

【述律平问耶律德光:“让汉人来当我们契丹的君主,可以吗?”耶律德光回答:“当然不可以。”于是,述律平接着道:“那你为什么想要当汉帝?”耶律德光并没有就此回答自己想要当汉帝,而是说:“石氏负恩,不可容。”——因为石家忘了我契丹的恩义,因此不能留着他们。

最后,述律平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如今虽然得到了中原地区,但却并不能够长久居留。如果哪一天因此遭遇挫折、跌个大跟头,只能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虽然述律平的话代表了契丹内部草原派的态度,但耶律德光毕竟已经登基多年,又有了燕云地区的功绩支撑,以及他通过南北官制任用的一批愿意支持他的人,因此,他第三次南下的计划并没有被动摇。】

辽朝,会同元年。

耶律德光看着自己两次南下的失败经过,并不做声。

他不否认自己对中原是有些想法的,这也是继承了父亲的态度,当年耶律阿保机其实就已经对中原有所向往,只是一直时机不够成熟。

他也不否认,倘若石重贵一直对他恭顺有加,自己也有可能会对中原动手——石重贵的态度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线,并不是引发他对中原动手的导火线。若是石重贵态度恭顺,那么动手的方式可能就不是战争,而是各种政治手段。

但是,石重贵的态度,正如神迹中那个他所言,“石氏负恩”,自己怎么能够容忍?这样一个依靠自己、被自己一手扶持的傀儡,居然想要反过来咬自己,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而且,若是自己不对此有所动作,周边那些国家又会怎样看待契丹、大辽?

会不会因此觉得大辽可欺?

至于国内那些草原派的态度……他自然知晓,那些人愿意从中原获利,但不会愿意对中原投入过大。而除去基本的立足不同,还有些人,是想要借此夺取更多权力,或者说,恢复往日贵族决议共立盟主的制度。

那自己就更不可能允许了。

只是,如今一切都还没有发生,燕云地区刚刚到手,石敬瑭离死还有几年,想要谋取中原也需要缓缓而图。他对后晋的力量估算、进军路线、作战计划也需要重新制定。

原本对于后晋军事力量的判断也要更新一部分了。

明朝,洪武年间。

朱标也从史书记载中发现了辽朝内部保守和南进两条路线的分歧与斗争:“辽确实存在这一方面的问题,但是辽太宗无疑是一个偏向于南进的君主。”自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辽朝后来的君主们的南下经略行动,大部分都是发现中原王朝对自身存在威胁后,进行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他们虽然还有过不少南下行为,但这些大部分都不是像耶律德光一般是对中原地区有着占领、统治目标,而是为了通过军事来打击有可能对自身造成威胁的政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