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看过了朝鲜和后金的盟约后,顿时大叹:“大明危矣!”——虽然大明早在先前就已经陷入了危亡图存之中,但是此时,后金击溃了朝鲜、并且与朝鲜签订了盟约,则无疑是为大明本就摇摇欲坠的处境更添一把火。

很快,大明这幢破房子就要倒塌了。

朱元璋痛苦地发现,在那个时候的大明,已经可以说是集齐了亡国时期的诸多要素:国内天灾不断,老百姓没有什么活路;

吏治腐败,本来百姓就已经活不下去了还要收税;

朝堂斗争激烈,国内起火、国外敌人虎视眈眈,却还能够一心沉溺在争权夺利之中;

国库无钱,虽然地方上一直在搞苛捐杂税,但是偏偏朝廷没有钱,因而也无力对各个地方进行赈灾救助;

皇帝……虽然明思宗暂且不知道他有什么举措,但前面几个皇帝可谓是玩出了新花样;

内部起义烽火连成一片,外部敌人日趋壮大……

如果这不是他的大明,那么,看到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可以很肯定地、斩钉截铁地给出答案:这个王朝要亡了!亡吧,也该亡了!

不仅如此,他还能兴致勃勃地分析一下,顺便表示如果自己生在此等乱世,必定能够建下一番功业来——

可偏偏,这是大明!

朱元璋想到这里,就更加抑郁了,他现在连扭头揍一通朱棣这个“太宗皇帝”的兴致都没有了。

而且,还有一个他虽然不想承认,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的事情,那就是在这个时候,比起挽救大明,好像还是重新建立一个王朝而言更容易一些。

在场的皇子们、大臣们也都默然不语,看到大明走到了这样的境况,他们能说什么?只能是沉默地看着大明走上终途罢了。

况且,在场的不少人都还是武勋——这样的家族,作为勋贵,更是理当与大明共存亡才是。

大蒙古国,太祖年间。

蒙古王公们也在看着后金的一步步发展,此时,朝鲜的隐患被暂时清除,而明朝也短暂地与后金形成了和平态势。那么,接下来……

“皇太极会把目标转向我蒙古!”察合台面带忧虑与冷凝之色。虽然在攻打朝鲜之前,皇太极就已经打过一遍蒙古的某一部分了,但是这也不妨碍他继续进攻蒙古。

毕竟,蒙古草原,后金可还没有得到所有部族的支持呢。

其他王公贵族们也是这么想的。

实在是,比起一个已经在不断腐朽衰落、但是还是维持着统一之态的明朝,还是散落分裂各有各自的小心思的蒙古诸部,更软柿子一些。

这也并非是蒙古王公们妄自菲薄——开玩笑,在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王公们,信心已经不知膨胀成什么样了!——而是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的推测。

别的不说,元朝崩溃后,草原上的蒙古王公们有多少还愿意听从北元大汗们的命令?且,明朝也不会放任蒙古有什么联合统一的势头。

到了此时,又有了崛起的女真人,同样不断地拉拢分化蒙古诸部……

【皇太极认为要战胜明朝,不仅要解除朝鲜后顾之忧,还必须征服蒙古,不然明朝和蒙古联合起来,就会使自己腹背受敌。

从明朝方面说,为了对抗日益强盛的后金,也必须东联朝鲜,西结蒙古,一旦蒙古倒向后金,京师就处于后金的兵锋之下——特别是立在明与后金之间的漠南蒙古,成了明与后金争夺的重点。】

【明朝后期,蒙古诸部活动于长城以北的辽阔地区。按其游牧区域,以大沙漠为限隔,分称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漠南蒙古东到吉林,西至贺兰山,南邻长城,北距瀚海,袤延万余里;漠北蒙古分布于东自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西至杭爱山、北自贝加尔湖、南抵南蒙古北部的广袤地区;漠西蒙古,也可以称作瓦剌,是的,就是明初的那个瓦剌,他们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

图源百度百科

【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都有着成吉思汗家族的血统,也就是“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来也被译为博尔济吉特氏。】

【在漠南蒙古中,有一个闻名于整个蒙古的部落:察哈尔部。在北元时期,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这个地位始于达延汗时期。

达延汗一定程度上统一了蒙古,他将蒙古分为了左翼三万户和右翼三万户,察哈尔部属于左翼,他自己也驻帐于察哈尔万户。

此外,瓦剌也是在这个时期被击溃,开始西迁的。】

【嘉靖二十六年,当时的大汗因为担忧可能会被右翼三万户的首领俺答合并,于是举部东迁,带着十万人迁移到了大兴安岭东南半部的辽河河套地区。】

【到了万历三十二年,年方十三岁的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即位为可汗,也叫作林丹汗。】

【此时,蒙古汗权不振已经很久了,漠南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各自为政,蒙古大汗只能支配辽河套的察哈尔部,被奉为名义上的共主,至于漠西瓦剌部则仍然与北元为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