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朝,开宝年间。

赵光美对于这样的发展只能说是瞠目结舌,完全出乎意料。他干巴巴地道:“林丹汗……还真的就这么一路向西跑了?”

这速度也太快了些,难道他就一点想和后金皇太极打一场的打算和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吗?

前面是皇太极出兵隐秘,没有散播出去消息;接着有了两人六马前去报信,让林丹汗知道了皇太极率军来攻的消息——事实上,这也算是让林丹汗提前了一段时间获知消息,也给了他准备时间。

正常情况下,林丹汗不应该趁着这个时间差,来准备一下察哈尔部的防御策略吗?当然,也可以同时准备撤退事宜。但不论怎么说,不应该打一场、交一次手再说?!

可林丹汗呢,他居然直接就跑了,跑了!

按照神迹的描述,还是一点点犹豫都没有,完全是一听到消息,立刻就决定要跑……跑的那叫一个干脆利落,那叫一个坚决果断,那叫一个……

赵匡胤沉沉叹息:“所以明朝找的这个合作对象完全就是不靠谱的啊。”还指望联合林丹汗以压制后金?简直是在做梦。林丹汗和察哈尔部不能说是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显然用处也没有多少。

相反,不仅用处不大,他还会反过来从明朝这里拿走大量钱帛——让本就不富裕的明朝面对雪上加霜的境地。

思及此,赵匡胤又想起来林丹汗一路率部西逃,还抛弃了不少辎重:“前面西迁之后,林丹汗和察哈尔部就已经因为缺少物资而进攻了明朝的边疆地带,还打起了明朝给右翼诸部的市赏。那这一次仓皇西逃,他们岂不是同样会变成粮草物资匮乏的情况?”

而再一次粮草物资匮乏的察哈尔部和林丹汗,他们能从哪里补充他们的粮草物资?想要指望他们部族自己生产耕种,显然不可能;那么,显然他们会选择出兵劫掠。

而,能够有价值进行劫掠的对象,除了明朝,又还能有谁?

啊,若真是如此,明朝的处境,还真是……

【皇太极率领后金和蒙古诸部的军队胜利而归,这一战不仅获得了许多的察哈尔部众,以及察哈尔部的物资和领土,还彻底打击了林丹汗和察哈尔部的影响力。】

【同时,察哈尔部和林丹汗的败走,也让已经归顺后金的蒙古诸部在面对后金时,态度更加恭敬顺从,换言之,这一战不论从后金国内的角度、还是从蒙古诸部的角度,都让皇太极的威望和权力有了一次大提升。】

【而向西逃遁的林丹汗,遭遇就不那么美妙了。】

【因为这一次西奔,属于是仓皇举措,完全没有什么预先计划;且这一次西奔,还是因为畏惧于皇太极率领的大军才导致的行动,这让林丹汗的部众们都颇为惶恐和忧惧。】

【也因此,在一路西逃的过程中,不断有察哈尔部的部众,或因为缺粮少食或者疲惫不堪等原因跟不上林丹汗的步伐,或因为不愿意再这么奔逃、想要找一个地方继续定居或者投奔其他势力,总之,林丹汗一路奔逃,一路不断流失部众。】

【皇太极进攻察哈尔部的一年后,也就是天聪七年、崇祯六年,四月,两翼大总官塔什海、虎鲁克寨桑投降后金。六月,巴达西寨桑等五个头目率千余户投降。】

【同时,因为长期的奔逃,加上起初出奔时的匆忙,察哈尔部“牲畜死者甚多”,“又食尽,杀人以食;自相屠戮,夺取牲畜财物”。】

【此时,林丹汗跑到了青海,算是暂时较为安定了下来。】

【而为了获取粮食,从这一年开始,林丹汗再次屡屡进攻明朝。崇祯六年,他五次发兵五次攻掠明朝边境;第二年,更是在三、四、五月接连出兵。

可以说,林丹汗已经和后金一起,成了明朝的两大边患,“插(察哈尔)岁费金绢数十万,冀其为我外藩,与奴为难。乃奴来则去,奴去又来,稍不随其要求,辄抢掠迎恩堡以泄愤。”】

【在青海一定程度上稳定下来之后,林丹汗也没有放弃想要重新掌握蒙古诸部的愿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为自己找了新的盟友,分别是:漠北蒙古外喀尔喀的绰克图台吉(却图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区的白利土司月顿多吉。

这些人之所以被林丹汗选中、且愿意与他结盟,在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都不信仰黄教,所以,这一联盟也被称为“反黄教联盟”。】

大蒙古国,太祖年间。

成吉思汗感觉到了不太让人愉快的信息:“黄教?这是什么?蒙古诸部什么时候开始信仰这个黄教了?”

林丹汗因为不信仰黄教,因而找到了这么几个同样不信仰黄教的盟友,一个属于蒙古诸部,却是在漠北蒙古外喀尔喀;剩下两个压根就不是蒙古诸部,一个是吐蕃那边,一个也是大致在那一块。

如此一来,岂不是在说,漠南蒙古诸部,大部分都选择了信仰这个黄教?甚至,漠北诸部那边,也大批选择了这个信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