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彻做出这样的推论并不是无的放矢。

如今,双方尝试彼此议和,是在崇祯十五年,也就是崇德七年的时候。而前面皇太极因为前线洪承畴与祖大寿对多尔衮的军队形成夹攻之势,将要赶往前线的时候,是在崇德六年,而当时他的身体情况就已经出现了问题——那个正常人没事儿能流三天鼻血,还不止?

更不要说还被神迹特意标注了一番。

刘启也觉得这样的因素可能是一部分原因。

不过,如果皇太极的身体状况真的影响到了他的计划制定,那他的身体问题到了什么地步?或者说,他还有几年可活?

【在议和失败后,皇太极组织了第五次迂回入关的作战。】

【没错,又是一次迂回入关,进入明朝腹地,抢掠消耗明朝实力,而非掀起正面大规模作战。】

【一方面,清军在经历了松锦之战后,依旧需要一定的时间休养恢复;另一方面,皇太极始终对山海关不在清军手中这一情况抱有警惕,以及,对于直接入关攻占明朝京师的后续工作抱有一定的疑虑。】

【并不是没有人劝说皇太极乘胜追击,趁着夺得关外四城的大胜,直入明朝境内攻破京师。】

【崇德七年九月,就在明朝那边彻底断绝了议和的可能之后,清朝内部原本对皇太极的议和条件不怎么满意、想要建立更多功业的人也重新开始进谏。】

【包括佟图赖、祖可法、张存仁等人劝说皇太极,如今您成功夺得了关外的这四座城池,而明朝那边则是因为这件大事而人心不稳,朝野震动。这时候,正应该顺应天时,遵从人心,用精锐士兵作为先锋,再把火炮等物带在后面,然后直抵明朝京师,一举攻破才是!】

【这样一来,您的万世基业,由此而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只要我们能够直取京师,并且把控山海关,那么成就大业还有什么问题?!】

【虽然皇太极也很高兴于夺得了关外四城,又清楚明朝境内此时精兵已经几乎消耗殆尽,且各地烽火连连,但是他还是不打算直接攻取京师。】

【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明朝的京师宛如一棵粗壮的大树,想要真的能够砍断这棵大树,不能随意乱砍,必须要先从大树的两边慢慢削弱它。等到削弱地足够时,大树自然而然就倒下了。】

【明朝正是如此,而如今,我们的力量日益强大,明朝确实不断衰弱,又没有了精锐大军,这样一来,明朝的京师自然而然就会落到我们手中。】

【总而言之,现如今不是那个大树倒塌的时机,现在还是处于削弱大树的阶段。虽然看起来大树已经很虚弱了,但还需要削弱一二。】

唐朝,贞观年间。

“这个皇太极……也真是够谨慎的。”李世民评价道,虽然这一些观点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能够在清军大获全胜,且明朝方面损失不是一星半点,又有清朝国内不断翻涌的“直取京师”的浪潮中,保持这样的想法,确实足够谨慎。

也足够冷静清醒。

当然,这样的判断非常稳健,毕竟明朝那边,虽然看起来确实是在日渐衰颓且没有挽救可能,但是貌似也还是能够多延续上几年的样子——倘若没有意外的话。

不过,皇太极的眼光和野心果然一直以来都是冲着要干掉明朝去的,这么一来,他前面提到的那颇为优厚的议和条件……是打算通过明朝来维持住清朝的经济情况,然后再找个机会继续削弱明朝——不论是通过“和平”的交往手段,还是通过袭击掳掠的战争手段。

甚至,他大可以维持上个一年半载的和平,自己喘过气来了就接着入关掠夺一番。

反正,明朝又不能拿他怎么样,不是吗?

李世民思考了一会儿,道:“你们觉得,明朝这样下去还有几年的气数?”现如今是崇祯十五年,明朝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尚且还有一口气在,看起来也没有什么要即刻暴毙的意思——而较于皇太极的做法,这时候好像明朝境内的那些起义军对明朝本身的威胁更大一些。

长孙无忌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已知情况推断:“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大约还能撑个三五年?”

如今明朝的境况绝对不好,即使皇太极真的不怎么对明朝大动兵戈,可其的存在就是对明朝的威胁,也因此,辽东地区的兵力部署和军饷就不好擅动;而明朝内部,早就已经存在了多年的天灾,又有苛刻的赋税,普通百姓对朝廷不满的绝对不在少数。

这些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李自成等人的军队成员;而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如果说前面的明朝看起来还能压的下去,那么在洪承畴调任、内地烽烟再起之后,他们看起来就没有被再压下去过了。

这压不下去的状态,完美反映了明朝的真实情况。很难说朝廷对一些地方还有多少掌控力,以及地方大臣们对朝廷又剩下几分忠心——特别是各大重要关隘的守将们。如果他们当真还有几分忠心愿意守一守,那明朝维持的时间或许还能长久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