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种霍乱,是源自于银都的,死亡率极高、传染速度极快、传染范围极强的霍乱。】

【伴随着霍乱的大规模传染出现的,是极其严重的病患遗体的处理问题。】

【在六月份的时候,每天病死的人数能够达到数百人,而到了七月,这个数字就已经上涨到了数千人——最高峰时期,可以达到每天三千人的数量。】

【这样大规模的病逝人数,对申县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不论是理论上拥有管理权的央洲朝廷官员,还是实际上拥有最高控制权的莺莺国、西国官员,他们都对此无能为力。】

【央洲朝廷官员对此应对无能,一方面是他们自身的理政水平,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手下也几近无人可用——连官员们自己,都需要随时担忧自身的性命安危;莺莺国和西国的官员将领们,同样是无人可用,以及他们到底认为自己对于申县并没有那么大的责任。】

【因而,在这一段时间之内,申县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横七竖八地躺着尸体,有些或许还有一口简陋的薄木板制成的棺材,有些或许有点草席遮蔽,但也有些直接露天暴露,随着夏日的炎炎高温而迅速腐烂。】

【反过来,腐烂的病患的尸体,让整个申县的环境进一步恶化,推动了霍乱的更广泛的传播。】

【从申县开始,霍乱沿着海岸线不断地向北扩散传播,这条路线恰巧就是当年布鲁斯带兵北上进攻京城的路线——在与央洲朝廷达成一致之后,央洲朝廷和莺莺国都在这条路线上设立了定期运送邮件、信件等物品的定期往来船只。】

【六月中旬,爆发的霍乱抵达了沽市入海口,接着进入了沽市,它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覆盖了整个沽市,并且造成了两万余人的死亡;同时,霍乱也从沽市继续北上,进入了京城。】

【东南部地区,并没有第一时间遭遇到如北方这样的可怕境况,但是在霍乱突破京城的同时,沿着天江和各种支流,霍乱还是成功地搭上了航行在水道之中的各色船只,并于夏天抵达了徽国省,进入了古皖市,进入了古皖市的潇军的大营之中。】

【随后,以潇军的大营为中心,霍乱沿着潇军的各种补给线、出兵路线四面扩散,其中就包括了此时正驻扎在落花台山脚下的鄫城国的大营之中。】

【关于潇军的染病情况,鄫城生特意向央洲朝廷进行了汇报,他表示,落花台的潇军已经丧失了大半战斗力;位于徽国省南部的潇军同样也有万人患病,就连主将都已经倒下;位于曲江的左存湘所部因患病而无力作战的士兵数量达到了总数的五成。而这还不是感染率最高的——在徽国省南部的潇军中,甚至有一部分军队内部患病人数占到了总数的七成。】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等人的瞳孔骤然一缩——这样的疫病?!

疫病这个话题,不论哪朝哪代,不论谁人治下,都是能够牵动几乎所有人心绪的重大事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部分官员或者皇帝们,对于疫病的关心程度,要超过同样相当重要的旱灾、水灾、蝗灾等等各种灾祸的关心程度。

特别是,当疫病的爆发地点距离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不算太远的时候。

——毕竟,就算是再怎么昏庸享乐的皇帝,再怎么一心私利不顾其他的大臣,大家都还是关注自己的性命的。而疫病,是切切实实能够要了他们的命的存在。

不像是各种天灾,这些人或许意识不到可能造成的后果,或许觉得即使产生了后果、也不会立刻影响到自己,或许觉得自己总还是有挽救过来的可能……

“申县出现疫病,当地的官府没有上报吗?”长孙无忌喃喃道,即使现在的央洲朝廷已经处于了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了,但是好歹央洲朝廷在这些地方还是有官府存在,还是有官员在的啊!

就算是申县这么个被莺莺国和西国等国家控制大半的地区,也没有说真的撤销了央洲朝廷的官府——像是那个沃德的常胜军,不就还是名义上隶属于申县的官府名下么。

所以,面对能够造成这样大的传染规模、这样高的死亡率的疫病,即使申县当地的朝廷官员不愿意、不敢去处理,即便他们已经纷纷跑路或者谋划着跑路,他们也应该向朝廷上奏的。

他们上奏朝廷了吗?长孙无忌怎么看怎么觉得好像没有。

——虽然神迹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但是从这种来自银都的霍乱的疫病后续的发展,长孙无忌就觉得申县的官员没有上报。

不然,霍乱为何能够这么快速且顺畅的一路向北传至沽市?又怎么能够轻轻松松就进入京城?

即使央洲朝廷的文武百官、王公贵族、两宫太后乃至皇帝不在意申县的情况,或者说他们对于申县、北方各地的情况无能为力,他们也不至于不在乎自己的命,不去在京城布置好防备疫病的准备措施啊!

——这可不是传递消息的速度问题。虽然央洲朝廷的传信效率确实不是很高,但是霍乱五月到六月的时候在申县爆发,传至京城,怎么着也到了七月的时候,这么长时间,如果申县的央洲朝廷官员第一时间上报,必然已经把消息传至京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