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霸魏 > 第213章 感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合肥旧城荒废十余年,有些地方已垮塌。诸葛恪进驻后,做了简单的修复,曹芳却不满意,有意借此机会重修合肥城,正安排人勘察。

站在最高之处,俯视合肥城,一览无余,便是典型的三维看二维。

曹芳只用了几句话,就将维度的概述解释清楚了。

不是因为他高明,而是张华实在太聪明。

有时候曹芳会觉得,就算张华穿越到二十一世纪,适应起来也没什么难度,应该能如鱼得水,就算是研究量子理论都没问题。

他们才是真正的天才,而自己只是一个开挂的。

类似的情况,在钟会身上表现得也很明显。

所以智商、悟性这些东西,真的是天生的,可遇可不求。

自己能做的,就是为这样的天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大魏王朝的栋梁,而不是隐患。

张华站在城头,出了一会儿神。

“臣愚钝,冒昧揣测,陛下是说,当跳出家族、个人的限制,站得更高更远,才能看得清楚?”

曹芳点点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如修合肥城,不能局限于与吴军作战,还要着眼于将来。用与不用某人,也要着眼于天下,不能局限于个人恩怨。”

他收回目光,看向张华。“卢钦不肯入仕,那是他的自由,朕尊重他的选择。可若是他想以此为条件,要挟朕接受他的要求,那就关系到朝廷的制度,突破了朕的底线,不是朕能容忍的了。”

张华心里一紧。

虽然天子语气并不严厉,神色也很平静,但他却能感受到这平静之下蕴藏的力量。

就像眼前的巢湖水,看似平静,一旦起了风浪,却能掀翻楼船。

“陛下教诲,臣铭刻在心。”

曹芳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王濬匆匆走上城楼,见曹芳正与张华说话,立刻停住,在十余步外等着。

曹芳招招手,示意王濬上前。

他和张华已经聊完了。

面子,他已经给了。里子能不能兜住,看张华自己的选择。

张华是聪明人,应该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处理。

“陛下,刚刚接到消息,中领军派步兵营迎战陆抗。”王濬一边说,一边将刚刚收到的文书递给曹芳。

曹芳展开一看,是步兵营的阵图。

曹纂乘坐的楼船居中,其他大小船只在周边排开,是一个以防守为主的圆阵。

曹芳笑了,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你们觉得如何?”

王濬说道:“臣等觉得步兵营的应对虽然略嫌保守,却是眼前最好的办法。只要能维持阵势不破,应该不会大败。摸清对手虚实之后,再决定是攻是守不迟。”

曹芳点了点头,又道:“还有什么计划?”

看王濬的神情,他就知道王濬等人年轻气盛,虽然理解曹纂这么做的原因,却不赞成死守。

王濬也不遮掩。“吴军优势在船,我军优势在骑。以水师出战,只是为吸引吴军分兵。如今陆抗率部迎战,目的已经达到。北军五校当弃舟登岸,以步骑逼近东兴堤。”

曹芳琢磨了片刻,转头看向张华。

张华会意,躬身道:“臣以为不然。北军优势在骑,而东兴堤据山筑城,易守难攻,骑兵就算是去了,作用也不大。不如保持优势兵力,专心练习水战。”

王濬解释道:“臣并不反对北军借此机会练习水战,只是希望战术更多变一些,不局限于水战,而是水陆配合。”

张华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水陆配合自然是好的,只是不宜急于求成,等熟悉了水战,再试新战术也不迟。北军虽然登船的时间不短了,练习水战的机会却不多,不妨耐心一些。”

王濬笑笑。“在芍陂练了一个多月,也算可以了。北军虽是北军,却并非全是北方人,水性并没那么差。”

张华反问道:“就算他们水性不差,还能比吴军更强?”

王濬咂了咂嘴,没有再说什么。

曹芳摆摆手,示意两人别争了。

相对而言,王濬对北军的情况更熟悉一些,所以有底气。张华是中书郎,直接参与北军演习的机会不多,相对保守些。

两人都没错,只是分寸掌握有别罢了。

“请太师来,召集相关人员议事,分析战局,验证一下各自的战场判断能力。”

王濬领命,转身去了。

张华躬身施礼,准备告辞,却被曹芳叫住了。

“将中书省的人也叫来,一起参加。”曹芳说道:“将来中书省收到各地的军报,也要能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知道轻重缓急。”

张华领命,匆匆去传诏。

在各部门召集人手的时候,曹芳又下达了一道命令,让人将郭淮请了过来。

“前方正在交战,有件事要劳烦将军。”

郭淮连忙拱手。“但凭陛下吩咐,臣万死不辞。”

“危险倒不至于,辛苦倒是真的。你率部东行,直到逍遥津一带,派人到湖边打探消息,随时回传,以便和北军送回的战报印证。人在局中,难免会有误判。你在局外,看得更清楚一些,借此机会熟悉吴军的作战风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