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一年,春,正月。
一道诏书,像春风一样拂过大地,在谯郡拂起涟漪。
刚刚大破吴军,攻取濡须,迫使江东称臣的天子要巡狩谯郡,祭礼祖宗了。
普通百姓并不太清楚去帝号、称臣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只知道一件事,天子打败了江东人,完成了武皇帝曹操、文皇帝曹丕都没能实现的夙愿。
再加上去年正月里的高平陵事件,天子一代雄主的地位已经奠定,大魏立国三十年的危机已经度过,接下来必然是欣欣向荣的好日子,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作为大魏龙兴之地,谯郡百姓闻风而动,曹氏、夏侯氏更是精心筹备,等着觐见天子,不少在外地的人都赶了回来,生怕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春风不仅吹到了谯郡,更吹过了黄河,吹到了邺城。
原本被软禁在邺城的宗室也接到了诏书,毋论老幼,全部赶到谯郡,参加大典。
一个消息在宗室之间传播,天子可能会放松黄初年间开始实施的宗室管制,他们不再是锦衣囚犯,可以做一个自由的权贵了。
虽然还不知真假,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有无数人喜极而泣。
对他们来说,自由是比黄金、玉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在这个消息的鼓舞下,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往谯郡。
驰道上,车马如龙,烟尘滚滚。
过水中,船舡如织,桨声帆影。
——
曹芳选择了曹操年轻时所筑的精舍作为行宫。
初出茅庐的曹操也曾有一腔热血,折腾了好几年,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如果不是有家族护着,他早就死好几回了。一度心灰意冷的他回到故乡,在城外筑精舍,春夏读书,秋冬射猎,反思自己,等待机会。
虽然这段时间并不长,却对他的人生有着难以想象的意义。
曹芳选择这里做为行宫,象征意义也极强。
他就是要继承武皇帝遗志,完成武皇帝未竟的大业。
在这其中,重用宗室,提高谯郡乡党的地位,就是最重要的一环。
为此,不久前在皖城之战中大破孙权的冠军侯、镇东将军文钦作为先导,率二千精壮步骑,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出尽了风头。
紧跟在文钦之后的,是中垒将军夏侯绩。
夏侯绩原本就继承了安邑亭侯的爵位,此次出战有功,加食邑二百户。虽不如文钦功劳显赫,也算是宗室的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他被特别提出来,表示着夏侯渊一系重新得到重用。
功劳更大一些的中领军曹羲伴驾,不离左右。
巢湖之战,曹羲统兵痛击诸葛恪,临阵击杀江东名将留赞,增邑千户,并前共一千八百户。
曹羲得到封赏,则意味着曹真一脉并没有因为曹爽而没落。
曹爽辜负了先帝的信任,咎由自取,天子却没有忘记曹真的功勋,依旧信任他的子孙,栽培他们,重用他们。
其他如曹兴、曹纂等人,都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天子对宗室、乡党的器重。
气氛不知不觉的就燃了起来。
当曹芳的楼船驶入谯郡之后,两岸就不断有人围观。进了谯县,夹道欢迎的人更是挤得如墙一般,连树上都站了人,搞得负责警戒的曹羲、许仪等人非常紧张。
说实话,曹芳也有点紧张。
这要是有个刺客,藏在人群中,冷不丁的给他一箭,还真有点吓人。
按理说,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藏在舱室里不露面,以防万一。
但他搞出这么大的声势,就是为了闪亮登场,让百姓看到他的光辉形象。场子都热好了,他这个主角却不登场,岂不是白忙一场。
反复考虑后,曹芳决定上,硬着头皮也要上。
为了预防万一,他在衣服里面穿上了小铠,护住胸腹要害。
好在虽然是春天,却还不算热,衣服穿得也不少,看起来还算正常。
装扮完之后,曹芳去拜见虞太后,准备与虞太后一起出场,演一场母慈子孝的大戏。
虞太后打量着曹芳,眼中全是溺爱,转头对皇后甄瑜、贵嫔张云英等人说道:“果然是人靠衣装呢。天子平时不爱装扮,虽有内秀,终究不够夺目。如今打扮起来,还真有几分武皇帝当年的气势,光彩照人。”
甄瑜、张云英都年轻,入宫时武皇帝已经驾崩了,只看出画像,不知真伪,只能附和虞太后。
曹芳却很无语。
虽然他没亲眼见过曹操,却知道曹操的外形实在算不上英武。
曹操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接见匈奴使者的时候,才会让外形出众的崔琰代替自己,自己作为捉刀人,站在一旁,生怕被匈奴人轻视了。
一旁的钟琰掩着嘴笑了起来。
虞太后见状,稍一思索,便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却不肯认错,嗔道:“怎么,我说得不对么?”
钟琰连忙行礼。“太后,妾可没这个意思。”她悄悄瞥了曹芳一眼,又道:“妾只是觉得,陛下虽神似武皇帝,体型却更胜一筹,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依天子的遗传新论,这都是文昭皇后(甄宓)和太后的功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