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靓没有多说什么。
鄙视工匠是士林一贯以来的习气,他不指望诸葛诞能迅速接受。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相信诸葛诞会有所改观。
这样的人,他已经见了不少。
诸葛靓随即问起了诸葛诞找他的目的。
马钧等人正在讨论几项关键的技术,他不想耽搁太多的时间。
诸葛诞随即将王广的建议说了一下,问诸葛靓的意见。
诸葛靓听完,眉头轻皱。“姊夫这主意着实算不上高明。”
诸葛诞大感意外,连忙问原因。
诸葛靓说,天子最烦的就是世家之间联姻。当初处置司马懿的时候,与司马懿有姻亲关系的泰山羊氏、东海王氏就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后来倾向于选择寒门子弟为近侍,有意无意的弃用世家子弟,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你现在想和张华联姻,且不说张华愿不愿接受,就算接受了,只怕他也会被天子弃用,自毁前程。
这样的人,是你想要的女婿吗?
诸葛诞、吴纲不解。
他们原本以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只是有些可惜。现在听了诸葛靓的分析,才知道这是一个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
王广这是什么意思?
吴纲随即问了诸葛靓一句,依你之见,使君当如何处置才好?
诸葛靓说,上策是听从天子的安排,回朝任职。
中策是留任扬州刺史,以目前的形势看,一时半会不会有大战,熬几年资历还是可以的。如果吴军来战,据城而守,击退吴军进攻,积取一些功劳,也不是不可能。
但封侯就别想了,可能性极小。
下策么,就是四处钻营,想办法和世家结婚姻,彻底激怒天子。
说完之后,诸葛靓就告辞了,留下诸葛诞和吴纲面面相觑。
——
张华很快就向曹芳做了汇报。
他打听到的消息,与曹芳担心的相去甚远。
首先,太原人对匈奴人没什么好感,也没什么联系。王广连刘豹的名字都不愿意提,鄙夷几乎刻在了脸上。要说他们会和匈奴人勾结,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其次,刘豹活得久不假,但他的生育能力堪忧,娶了几任妻子,生了一堆女儿,却连一个儿子都没有。刘豹四处求医问道,甚至不惜占卜问卦,也没什么用。
上苍分明是要绝他这一脉,哪里有半点家族兴旺的迹象。
曹芳大感诧异之余,却也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观点。
有一点,他还是清楚的。
刘豹有儿子,而且是一个很优秀的儿子。或许现在还没有,但他将来一定会有。
五胡乱华的第一个政权,就是刘豹的儿子刘渊建立的前赵。
而且王广和王昶不同,他看不上刘豹,不代表王昶就看不上刘豹。
王昶做人的底线要低得多。
只是这些猜想,他不能对张华说,否则就成了欲加之罪,会有更多的人说他像武皇帝曹操。
他是要继承曹操未竟的事业,却不想被人当成曹操第二。
曹操有很多东西并不值得继承。
比如疑心重。
曹芳迅速召集会议,讨论北疆形势。
太尉王凌主兵事,自然在列。
扬州刺史诸葛诞作为封疆大吏,也参与其中。
曹芳让张华简单的介绍了北疆的情况后,便请与会诸臣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忌。
虽然他这么说,但众人还是默契的将目光投向了王凌。
王凌资历最老,官职最高,又有丰富的统兵经验,还是太原人,简直是最适合的发言人。
面对众人仰慕的目光,王凌有些飘飘然。
他先下了一个结论:北疆胡虏全面犯边,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一种巧合,或者说是必然。
原因是这几年天灾频繁,连中原都比往年冷,更别说本来就冷的北疆。
草原上有雪灾,胡虏的牛羊大量冻死,春季南下劫掠,是几百年来的惯例,没什么好奇怪的,不必过于紧张,小题大作。
对朝廷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两种办法。
一是委派良将,增兵守边,拒敌于塞外。
二是怀柔安抚,或是赈济,或是迁胡入塞,让他们在内地定居,免受风雪之灾。
就像武皇帝当年安置匈奴人一样。
前者治标,后者治本。
看着得意洋洋,自以为得计的王凌,曹芳面沉如水,一言未发。
在此之前,他多少还保持着对王凌的一点尊敬。
可是现在,那点尊敬已经荡然无存。
怪不得这人一箭未发就被司马懿俘虏,最后又畏罪自杀了。
吹牛逼是把好手,干实事是一点也不行。
他的几个儿子中,王广有点像他,只是没他那么严重,那么不可救药。引导得当,还能做点事。
曹芳还没说话,钟会起身拱手,含笑说道:“依太尉之见,谁能当此大任?”
王凌瞥了钟会一眼,又偷偷看看曹芳,强笑道:“大魏天子圣明,名将如云,还能找不到能御敌的将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