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霸魏 > 第453章 因材施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钟会一路走,一路听呼延药劝解。

其实这些道理他都懂,只是不愿面对罢了。

本性上,他是个内心敏感、软弱的人,极度缺乏安全感。没有了靠山,他就没有直接与别人对抗的勇气。

呼延药的支持对他非常重要。

此时此刻,曹芳也正和刘招弟、刘宪说着闲话。

刘招弟对朝政不太感兴趣,刘宪却有心。如果天子的确有意将钟会留在并州,说明天子对并州的重视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匈奴人必须顺应形势,不能误判。

她的疑惑是,朝中年轻才俊不少,为什么一定要留钟会在并州?

钟会并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更没有统领军队的经历。

曹芳没有直接回答刘宪的问题。

他想留钟会在并州,也是权衡了各方面因素的结果。

并州很重要,如果可能,他是想亲自留在并州的。

但并州地势太高,从中原运粮的代价太大。长驻于此,不必要的负担太重了。

他打算战后去邺城住一段时间,亲自监视冀州的改革。

改革不能太激进,急于立功的钟会带在身边意义不大,不如留在并州。有邓艾、荀顗制衡,钟会就算有什么激进的方案,也无法不管不顾的实施,只能起到不断推进的作用。

钟会就像他手里的鞭子,不时的抽一下邓艾、荀顗,让他们不敢松懈。

此外,呼延药的提议也有可取之处,幽并凉三州保持刺史统兵还是有必要的。既然要统兵,就只能交给真正的心腹,不仅是钟会,将来夏侯绩、曹兴等人也要逐步外放,负起守边的责任来,并保持士气。

太平之世,最大的问题就是权贵的腐化。

要避免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权贵中挑选合适的人去守边。

像夏侯绩、曹兴这样近似宗室,又不是真正宗室的家族,最适合干这样的事。

钟会是先例。

这样的理由,曹芳不能直接对刘宪说。他只能告诉刘宪,钟会的母族在兹氏,又娶了呼延药,与并州人的汉人、胡人都有关联。这样的人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让他驻守并州最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