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风流大宋 > 第190章 必先利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次秦刚派了六名菱川学生进入器作院,却明确院中主事者仍为唐都监,学生只作助手及相关新技术研究方面事务的执行。

这唐都监起初对于这几个手中都没老茧的文弱学生很不以为然,不料,等到他们进入器作院后,对着现有的一些武器的生产与修复工作进行了初步熟悉之后,开始陆续拿出了一些新的图纸、甚至直接拿出了一些修改之后的兵械器具之后,老作匠的态度迅速改变了。

此时,唐都监一边带着秦刚两人往里走,一边在欣喜之中带着兴奋地语气汇报道:“知军英武不凡,派来的这些学生也都是难得的奇才,弓弩院的上弦机已经出来了一具样品,就等知军过来检验后,便可以正式生产了。”

于是,他们先是来到了弓院,除了三四间房子用于生产之外,还有一处狭长的空场是用来试箭的。此时在场院顶头是四只箭靶,这边除了正在作着准备的弓弩手与一批普通的神臂弓之外,还有一台模样非常奇怪的机械。

弓箭手的选拔须着重于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射得远,二是射得准。但在实际作战中,能否射得准这一点,可以通过大面积的弓箭覆盖来弥补,而剩下的“射得远”,便成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这便需要弓箭手拥有足够的臂力,以能拉开更强的弓以及更多次数地拉开强弓。

大宋神宗时期,对弓箭手的考核录取标准大致分三等:九斗为第一,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而弩因为先张开弦后无须在进行瞄准的时候持续用力,它的三等则为: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

换算成今天的单位,那就是三流弓箭手的臂力差不多要四十五公斤,三流弩手则是需要一百三十五公斤。

这是非常惊人的要求,这也决定了弓箭手选拔的难度以及训练的成本极高。甚至还可以说,臂力达不到要求的士兵,怎么训练也难以提升太多。

由此还带来另一个新问题,弓弩的张力越大,射击的速度就越低。甚至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会出现大量弓弩手最后双臂脱力、拉不动弓弩的现象。

因此,在单纯的军事理论中,弓弩手可帮助步兵有效压制骑兵,但是草原部落的骑兵供应源源不断,但中原王朝的弓弩手的选拔培养却是成本巨大。

所以,秦刚安排了一个对动滑轮组颇有研究的学生,定向研究神臂弓的上弦机器的设计。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可以以运动距离换取施力节省,而两者组合而成的动滑轮组便可以根据需求,去发明改造各种有利于人们省力而作的工具。自从这样的原理经秦刚提醒后,便在菱川书院已经有了许多实践的应用,比如先前已经在流求码头上的龙门吊,当然到了这里,只要明确给出研究的方向,这名学生很快就拿出了最初的设计方案:

一只五尺见方的大圆盘,上面可以同时预架上四张普通的神臂弓,然后通过圆盘下方的动滑轮组的摇动从而拉动大圆盘转动,上面的机关便可以非常顺畅地将预架上去的神臂弓弓弦迅速张开。

表面上看,单次的张弦速度似乎普通士兵拉开弓弦差不多,但是却是一次便可完成四张弓的张弦准备,效率便一下子提升了非常之高。

现场站了十二名弓手,四人一排,然后上弦机那里是两人操作,一个人架弓、一个人转盘。

一声令下,转盘的人通过手摇再加脚踩,上弦机的转动看起来非常地轻松,转眼前便完成了四张神臂弓的上弦,于是第一排的四人上前顺手拿起,搭箭之后瞄准箭靶射击,一轮射击结束退开,第二组的弓手已经拿起又上好弦的四张神臂弓上前射击。

到当第三组射击完毕,第一组人再次绕过来,又已经拿起了上好弦的神臂弓。

一时间,靶场之上,嗖嗖嗖地箭羽破空之声不绝,同时伴随着诤诤地射中箭靶的声音。

唐都监略带兴奋地说:“禀知军,如果弓箭手再多加一些训练的话,就可以让两组八人前后进行轮番速射,同样赶得上今天这样的三组十二人的威力!”

在此之前,宋军虽然曾有将领设想过,可以给弓箭手安排专门的上弦辅兵,然后便可以提升射击速度。但是现实问题却在于,有力气能够快速拉弦上弦的兵,巴不得就把他们直接吸收成为正式的弓箭手了,要是本来就算是淘汰下来的、没力气的兵,那也做不了这工作呀!

但是现在秦刚拿出来了上弦机,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任何士兵,甚至是未经训练过的民夫,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进行上弦的操作,而有了上弦机的辅助,所有的弓箭手也将完全解放了对于他们气力的限制要求,有利于出现更多的神射手。

更绝对一点的是,现在随便拉出来一批人,都可以成为弓弩手了!

李纲即使是对于兵事不算太懂,但是平时曾与父亲一起巡视于守城防务以及军士训练,何曾见过刚才的这阵狂射疾攻,早就惊讶地张大着嘴巴,久久不能合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