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港的优势,除了可以与内河共用港口,更多的原因是在地理因素上。在它东面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还分布着一片大小不等的岛屿,在后世被称为舟山群岛。此时的两浙路,只是在最大的舟山岛上建了县治,为昌国县。但除此之外的其余各种小岛往往就顾不上了。
实际上,在赵驷的刻意默许下,昌国最东面的梅岛【注:即今天舟山东极岛】早就成了流求水师在北上的中转营地,在岛上修建有标准的码头、仓库以及营地。因此,梅岛也成了这次奔袭杭州战的指挥大营。
重新编队之后的流求舰队,在雷雨的率领下,先来到梅岛,与已提前到达的秦刚汇合。
“靖难军先锋统制、神蛟军副都统雷雨参见执政。”雷雨见到秦刚,欣喜之余,就想当然地要将手头的指挥权交上,“靖难军此次十五艘战舰、七千名将士,悉听执政号令!”
“诶!”秦刚却是摇摇手道,“第一你是军事院直接任命的先锋统制,没有临阵换将的道理,二是这次我还不宜露面,就站在你身后做个参谋官好了。”
雷雨却上惋惜地说道:“执政用兵如神,本还想借此良机,能够跟着多多学习呢!”
“无妨,我做你的参谋官,到时候也会与参谋组共同商议军情!”秦刚说的便就是自绿曲兵时代就开始形成的战前参谋制度,一改宋时行军打仗皆由主将一人独断的模式。虽然在一开始实行时,大多数的下级并不适应,很少人会提议。但是时间一久,随着越来越多的意见甚至是建议被采纳、进而在战斗中真正发挥作用之后,这种源自于后世的战前参谋制度也渐渐成形,成为了流求军队的优秀传统。
雷雨听了自然是大喜,如果能够有战神之称的秦执政参谋提点,那么这场对于杭州奇袭的战斗,相当于就有了必胜的把握,而他雷雨,也会因为是这场必胜之战的指挥官,至少可以载入流求军事院的辉煌战史中了。
秦刚戴上了青铜面具,跟着雷雨一同上了船。这种面具在流求军官中很流行,他又一直跟着雷雨出入,别人对于一直戴着的他也就不以为怪。
雷雨很快就组织了全军战前参谋会议,此次作战,除了从流求过来的神蛟、伏虎两个军种,还有从明州派过来的部分飞鱼军,大家有必要在行动之前,就所有的兵力部署、军资配备、水上陆上的多种战略预案,一并进行仔细的研究讨论。
“原先从流求出发时,已经讨论过的内容今天也要拿出来复核一遍,而这次,我们又有了飞鱼军的助力,也带来了关于钱塘江的潮讯水情以及沿线的一些具体情况。”雷雨总结道,“最重要的是,明州的沿海水师主力开始外出南下,如此一来,从这里前往杭州的一线,便再无可以威胁到我们的水上力量存在。那么,各位可以再前后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遗漏或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
“如果一定要排查的话,特勤房应该还会再送一轮情况的。我们是否要再等一等呢?”有人提醒道。
“杭州城内的情报一直在送,我们定计划时也核对过多遍。城里与四周的兵力、战力情况,资料都很全很清楚。关键是这些守军既不会做认真的防守准备,更是害怕作战,所以都在各自想办法留在杭州,也就是一群毫无斗志的孱弱之师。唯一能够保护他们的,恐怕只有杭州的城墙了。”一个副将对此说道。
“不过最新的情报里也是提到了新情况,宇文昌龄在寻求外部力量,想在杭州建立水师部队。”有一个参谋对此指出。
“组建水师部队,想得是容易,可哪里又能这么简单呢?”那个副将不以为然地说道。
“是不简单,但也不得不防。正好这样,我们的时间,只看江潮的水讯,不管其它。既然刚才说到,最佳入江时间是两天后,那我们就只等这两天!”还是雷雨最后拍了板。
这次讨论,秦刚一直站在他身后,没有开口。
结果第二天一早,杭州就紧急送了最新情报过来:苏州应奉局的朱勔为讨好宇文昌龄,调来局卒、雇佣水手,武装了十艘三千至四千料的海船,将其正式改装成杭州水师。
雷雨看到这则情报时,脸色一变。因为他十分清楚,此时的战舰与普通海船在船只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差别,只需要得到官方的许可,并且得到官府的军备装置,在船头船舷增加防护盾板,同时再加装一些类似于投石机或大型弩机等设施上船,再有武装士兵的话,的确是可以拉出一支足可抵抗的水师部队的。所以说,他们的这一次入杭奔袭,的确是需要与这支舰队要面对面打一仗了。
之前的计划中,由于考虑到在水面唯一能够对他们造成威胁的只有赵驷的沿海水师,再加上之前秦刚对火炮使用的严格限制,这次流求派去实施骚扰战的战舰,和之前一样,只装有旋风炮,而此刻再回去重新装备的时间也来不及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