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 第294章 长安方面的防御纵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4章 长安方面的防御纵深

一听说叛军要攻城,这些人又害怕起来。

张巡却镇定自若地带着人前往城头。

宇文宽瞄了一眼下方,立刻来了精神,他兴奋地问道:“张巡,我们手中有多少兵马?”

张巡说道:“有一万三千兵马。”

宇文宽立刻说道:“对方看起来好像并无多少人马,我们出城吧。”

“宇文刺史,您还是回去喝酒吧。”

“对方现在兵力比我们少啊!”

“你怎知对方没有伏兵,即便没有伏兵,我军之前并未上过战场,正面应战,决然不是对手,现在我们城池坚固,城内粮食充足,何必自乱阵脚,待叛军攻城,我军守城,消磨叛军锐气,等叛军知难而退,我军壮了气势后,便派人去通告其他郡,其他郡必然愿意响应我们。”

张巡一番话立刻让宇文宽有些措手不及,好像显得自己有点蠢的样子?

当然,宇文宽性子疏狂,喜欢喝酒,也没往心里去。

既然张巡这么能干,那就全交给他算了。

“那我回去喝酒去了,这里就交给你了。”

宇文宽走后不久,叛军就开始攻城。

先是锣鼓声震天动地,随后开始攻城。

张通晤兴致勃勃,虽说给他的不算边军精锐,但这些人也常年参与对契丹和奚族的战争,比起内地这些从来没有见过战场的人,不知要强了多少倍。

先是云梯,这云梯倒不复杂,简易版,就是单纯的梯子。

随后还准备了一些投石机。

打先锋的数百人是张通晤挑出来的最勇敢的一支。

按照张通晤的设想,一炷香的时间,就能登上城楼。

只要登上城楼,杀出一个突破口,后续的士兵便可以源源不断。

但局势很快就出乎张通晤的预料,他的先锋没有登上城楼,有一半死在了城楼下。

更可怕的是,别说登上城楼,云梯连城垛都够不上。

大唐的一般城池高大约也就在五米左右,云梯的高度肯定也按照这个来设计的。

但自从李倓派了一支工匠过来,开始大规模地烧砖,先是把城墙增高了两米,随后开始修建砖结构的外城。

还修建了不少塔楼和瓮城。

清河县城不是什么军事重镇,它以前的规模和大唐其他的城一样,主要也就防止流民和盗贼。

但现在却按照军事堡垒的形式在重新改造。

不仅仅防备在加强,在原有的大量粮食的情况下,又增加囤积了更多的粮食。

足够城中人吃上整整一年时间了。

张通晤开局就遇到了钉子,他敏锐地察觉到清河县和其他县不一样。

于是他一边派人去周边抓壮丁,一边命人重新修建云梯。

当然,张通晤并没有把这件事立刻上报给还没有走远的安庆绪。

毕竟这事不太光彩,如果马上上报,安庆绪肯定会一怒之下换人。

如此好的机会,张通晤不想就这样丢掉。

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举动,会让安禄山在之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月初四,长安。

长安城依旧如同往常一样,虽然人们听说安禄山谋反,心中有些慌,可是毕竟安禄山在距离长安数千里之外。

大多数民众还是认为安禄山不可能打到长安来的。

当今圣人英明神武,大唐军队所向披靡,还怕一个胡人不成?

此时的李隆基,有些慌乱的心也微微回过神来,他也相信杨国忠的说法,这一次的叛乱,很快就会被平息。

所以他并没有做全力的动员。

他做了两个决定:

一是派特使毕思琛到东京洛阳。

二是金吾将军程千里到河东。

两个人分别募兵几万,以抵抗叛军。

这是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以来做的第一个错误的决定。

毕思琛是个突厥人,从小接受的是突厥教育,没有忠君爱国的理念,而且家人不在长安,而是在西域。

李隆基居然派他去洛阳!

程千里是正儿八经的汉人,思想纯正,而且是一员虎将,靠自己的军功一路做到安西副都护,还曾经消灭过反叛的突厥势力。

他却被派到了河东。

主次完全被李隆基颠倒了。

又过了三天,大概是三月初七,前方的情况雪花片送到长安。

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已经在数天前就抵达清河郡,他立刻紧张起来。

清河郡是北库,有大量的物资,而且清河郡南面百里就是魏郡,河北道的治所。

李隆基郁闷地问道:“难道河北没有一个人反抗安禄山吗?”

宰相们却无法回答他这个问题。

李隆基顿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他开始下一步的措施。

三月初八,李隆基再下了三道命令:

一、斩杀了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

二、下令将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调回长安做户部尚书,防止安思顺与安禄山勾结。

三、任命卫尉张介然为第一任河南节度使,立刻赶往陈留招募兵马。

陈留县属汴州,是汴河漕运的重要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