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 第296章 汴州之战拉开序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历史的惯性如此大?

难道高仙芝和封常清注定要死在潼关?

然后哥舒翰顶替,再来一次灵宝之战的全军覆没?

最后长安城被安史叛军攻破,无数人惨死?

“郎君有何顾虑?”

王忠嗣看出了李倓心中有忧虑,开口问道。

“王公可知高仙芝?”

“高仙芝是安西节度使,我自然知道他,这个人打仗很有本事,但缺点也很明显,有些急功近利。”

说得好听是急功近利,说得不好听是嗜杀、贪婪。

嗜杀在古代的将领中很常见,贪婪也不少见,都是人性所为。

只是高仙芝位于高位,打仗除了能力以外,还有运气成分。

为什么《新唐书》对王忠嗣的评价是这样的?

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为什么王忠嗣一生打了无数次仗,能战必破、攻必克?

而高仙芝在怛罗斯折戟沉沙?

两个人都是当世名将,区别在哪里?

区别就在于王忠嗣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最好不要打。

高仙芝是打仗能力极强,但也十分自负的一面。

怛罗斯之战,是高仙芝擅杀石国之后引发西域政局混乱的结果,这种时候,需要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相辅相成,而不是冒进一战定胜负。

说到底,王忠嗣更稳,更适合做帅。

高仙芝就如同一柄锋利无比的剑,但剑挥砍太猛,有时候会折断的。

所以在王忠嗣眼中,高仙芝急功近利,一点毛病也没有。

李倓也同意王忠嗣的评价,但他心中依然还是想保住高仙芝。

因为西域对大唐来说太重要了。

怛罗斯之战,他李倓日后自有安排。

李倓又问道:“高仙芝被派往陕州做防御,封常清被派往洛阳,你觉得封常清能挡住安禄山吗?”

王忠嗣沉吟片刻说道:“如果换做我现在赶往洛阳,我面对安禄山的兵马,很可能挡不住安禄山!”

“连泰山也挡不住安禄山吗?”元载惊叹道。

在元载心中,自己这个岳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将啊!

“打仗不仅仅需要合格的将帅,更需要训练有素的士兵,东京洛阳根本没有可战之兵,封常清我也听说过,此人极具才能,我打不过,他肯定打不过。”

李倓继续问道:“那洛阳被破,陕州能挡住安禄山吗?”

“如果洛阳被破,高仙芝只能撤兵到潼关,因为陕州不具备防守价值,潼关易守难攻,只要在潼关驻防,我们在汴州打叛军的后方,切断叛军后方粮道,叛军必然人心慌乱,此时如果朝廷能派朔方军到河北,河北诸郡必重归朝廷,叛军则被压缩在了汴州洛阳一线,死路一条!”

李倓深吸了一口,王忠嗣真不愧是王忠嗣!

他没有上帝视野,但他看如今之形势,却一目了然。

正确的打法就是要按照他这样打。

“但是这里面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关中的粮食补给。”王忠嗣强调道,“我们企图切断叛军后方,断其粮道,但叛军也必然想断关中粮道,南北运河的重要地方都会有叛军主力,关中人丁密集,一旦粮道被断,必然会人心大乱。”

比起安禄山的叛军粮道被断,关中京畿粮道被断一定更可怕。

因为叛军粮道被断之后,叛军可以四处抢,强行续命一段时间,而关中却无法做到。

最后,王忠嗣说道:“所以大王之前安排从南面调运粮食走扶风,是最正确的一步。”

李倓说道:“王公所言皆正确,那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朝廷会如何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把王忠嗣给干沉默了。

元载也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元载才说道:“朝廷必然大怒,牵罪于高仙芝和封常清。”

李倓突然说道:“发兵吧。”

“发兵?”元载怔了怔,小心翼翼问道,“去哪儿?”

“去潼关。”

按照这个趋势,洛阳很快会失守,安禄山很快会到潼关,李隆基必杀高仙芝和封常清。

哥舒翰出面,被逼出战,数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随后关中迎来浩劫。

潼关不能破!

潼关要是一破,长安就完了。

长安若是被占领,李隆基逃跑是小事,朝廷威信暴跌,各地都将有异心。

原本还稳定的地方,也会开始有野心之人作乱,局势会乱成一锅粥。

更糟糕的是,陇右兵会跟着哥舒翰一起完蛋。

那时候陇右对吐蕃的战线,将会全面瓦解,河西将会被切断,安西与朝廷彻底失去联系。

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

所以,潼关不能破啊!

这不是李隆基一个人的事,是关乎到整个大唐!

“郎君三思,现在安禄山已经到黄河以北,郎君若是去潼关,这一路上叛军极多,我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