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水浒之狄家将 > 第224章 守国门天子死社稷,问英雄关中三将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4章 守国门天子死社稷,问英雄关中三将门

无论你天子守不守国门,君王死不死社稷,一旦你自己挡不住异族,王朝直接完蛋。

狄泉想的是仿照明成祖朱棣来建都北京,方便对抗敌人。

明朝建立之后不久,明成祖朱棣就迁往北京,但经济重心并未发生迁移,始终始终停留在江浙一带。

这就让定都北京的弊端便显露了出来。

因为河北养不起首都,这里是军事重镇,却不是经济中心,也不安稳太平,而且这地方的出产也是养不起一个首都。

国都不稳,江山摇摇欲坠,这不是玩笑。

其实“天子守国门”,也是明朝定都之误,当初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就认为北京孤悬绝北,每年都要花费巨额的漕运费用,不如将首都设在经济中心附近。

但是并没有成功,因为他死得太早了……

因而,导致了明末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在下感佩狄寨主抗异族之决心,然纵观历朝历代,其定都选择,不外乎三种,其一是借其地势,如汉定都长安,是为图其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其二,是水运便利,如今赵宋定都于开封,就是贪图水运、漕运之利,三是由于经济,如隋唐之时的东都洛阳,而汉人立国,河北是不适合定都的。”

“河北,南靠黄河,北邻草原,东近关东,西近雁门,这四周除都是北方辽国契丹人经常出没游荡的地方,河北被辽国兵势之下,三面包围,时刻面对辽国对中原进攻的威胁。”

“辽国一旦南下中原,必须占据河北全境,以震慑天下,故而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后,他们全力经营燕云十六州。”

“而定赵宋都中原,面对北方强敌向来疲软,定都河北固然可以照应狄寨主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断进攻游辽国,也许他日饮马瀚海,封狼居胥也未必不可。”

“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战则必胜,一旦国力不济,就可能需要面对大量的辽军的围困,丧师辱国,就像当年的那太宗赵光义北伐。”

金沙滩双龙会,不是这赵二王八蛋的骚操作,也不至于杨家将老令公撞死李陵碑,七郎八虎死沙场,十二寡妇去西征。

这点狄泉认同,汉武帝当年远击匈奴,不停用兵,就靠着他强悍至极的国力优势,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国力支持,他确实很难打赢匈奴。

不可否认,卫霍确实给了匈奴很大打击,但是连年征战,汉朝户口减半,天下疲弊,民怨沸腾,要不是大汉有强横的国力,是坚持不住的。

而明清时期,北京还是不能自给自足,人力、财力、粮食都无法自给自足,全靠漕运,要是哪一年漕粮没有送到京城,皇帝都得和大臣掐脖子饿死。

因为北京周边并不是古代河北农业的主产区,只适合养马。

所以,古代定都河北之地的王朝也不多,如燕、元、清等。

战国七雄之中的燕国也在河北,在战国七雄里面一向和韩国是唯二软弱可欺的对象,要不是有乐毅出马,当时几乎被齐国灭了

元朝和清朝作为异族统治中国,定都的原因则是因为接近他们的老家,所以才会在北京建都。

他们定都北京,要的是进可攻退可守,一旦大厦将倾,他们则可以像是当年的大元一样,退回戈壁大漠,或者是清朝刚入关的时候那样,退往关外雪原。

“好,先生对于唐宋两朝可谓是如数家珍,对大江南北也是独有见解,我愿收录先生做麾下大将,不知可否?”

狄泉对于郭锦的谋取天下之策大部分还是赞同的,至于他想要定都北京搞明朝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那一套,现在他觉得也是不妥当的,起码在短时间之内是不能这样做。

“既遇明主,自当倾心相投,在下不愿意随朝廷奸臣同流合污,但却愿意相随狄寨主。”

郭锦一生未遇明主,此刻有人愿意登用自己,他自己也是比较欢喜的。

“此外,先生是昔日汾阳王之后,乃是关中将门,昔日的大唐秦家将、薛家将、罗家将等将门,都是显赫一时,不知此刻还有否传人,先生相识否?”

狄泉知道,郭子仪的后人和这薛家将和罗家将等一众老牌的唐朝将门,应该都是打连连,有交情的,没准这郭锦还都认识。

《赵太祖三下南唐》这本书里面就曾经写过南唐李煜手底下有一群唐朝的功勋贵胄之后。

别的不敢说,狄泉知道罗家将肯定是有传人的,因为《说岳全传》里面有罗延庆。

罗延庆在《说岳全传》里面是湖广人,是唐朝名将罗成后人,人称“湖广罗延庆”,是杨再兴结拜兄弟,浑身穿红,淡红脸,身长八尺,力大无穷,使一杆錾金枪,坐一匹红马。

论本领,罗延庆与杨再兴的本领是不相上下,而在应武举时,他们两个人被岳飞击败。

后来罗延庆当了杨么部下长沙王,岳飞征杨么时,刘元起被杨再兴说降弃暗投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