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水浒之狄家将 > 第316章 圣手玉臂巧为工,活字胶泥传天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6章 圣手玉臂巧为工,活字胶泥传天下

说白了这小子就是个文书的工作性质,让他来书写胶泥活字的字体完全没问题。

至于这个“玉臂将”金大坚,则排第六十六位,上应地巧星,负责制造兵符印信,书中赞诗说他“凤篆龙章信手生,雕镌印信更分明。人称玉臂非虚誉,艺苑驰声第一名”,可见其雕刻技术是非常厉害的。

而且原着里,在梁山征方腊前,金大坚与皇甫端一起,被皇帝留在了京城,“驾前听用”。最后“在内府御宝监为官”。

众所周知,这个该死的宋徽宗道君皇帝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尤其是在书法和金石方面,基本上不算上登峰造极,那也算是眼光很高的了。

“玉臂将”金大坚这小子不仅能够得到道君皇帝的青睐,还能够在御宝监为官,这可是对于他手艺的最高级别认可。

不过,这小子被狄泉弄上了梁山之后,现在还一直闲置着,没什么大用,现在是没有那么多的印章可以让他去雕刻,这老小子白吃白饭好长时间了。

现在,这不正是他的活计吗!

就让他去雕刻胶泥活字去吧,玉石都能够雕刻,雕刻胶泥活字那不是更加的手到擒来吗。

狄泉当时就把这个活字印刷术的想法给许贯忠说了一下,并且叫人立刻把“圣手书生”萧让和“玉臂将”金大坚立刻带到那济州张叔夜处,全力配合,开始实验活字印刷术。

而许贯忠在听到了这个活字印刷术的概念之后,完全是惊讶的合不拢嘴。

因为要是这个活字印刷术成了,那意义可就太重大了!

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及读者数量的增加,过去教会对学术的垄断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战,宗教着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为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

而读者们对于历来存在的对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认识,因而削弱了对传统说法的信心,进而为新学问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印刷使版本统一,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产生的讹误,有明显的差异。印刷术本身不能保证文字无误,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对及印刷后的勘误表,使得后出的印本更趋完善。通过印刷工作者进行的先期编辑,使得书籍的形式日渐统一,而不是像从前手抄者的各随所好。

众所周知,在古代统治阶级把“使民愚昧”作为治世良方,药到病除,只要不开启“民智”,就可以安享太平。

商鞅在《商君书》里面说的“驭民五术”,就是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与民争利,让民众忙碌一生但又一事无成,民众就只是生产和战争的机器。

在商鞅看来,国家和民众,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精英和百姓,贵族和平民是对立的,是零和

博弈,民富则国不强,国强则民不能富。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知识权被迫放开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统治阶层不需要老百姓有知识有文化。无论东西方,欧洲遍地都是文盲,只有贵族和教会的僧侣们把持着“读书的权力”。特权阶层垄断了知识,和知识的解释权。

而为什么不能让平民享受“读书权”?两个原因:首先,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低下,农民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农事去,无暇顾及其他。读书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反尔误事。

其次,农民只有被固定在土地上,才会老老实实伺候庄稼。不认字,就不能了解信息,就不会到处乱跑,有利于管理。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信息”。没有信息来源的人,就只能听教会,听领主,听地主和官老爷来传递信息。农民无法分辨信息真假,没有别的渠道去了解,上头说的,就是唯一的真理。

知识分子会看书,会识字,他就会了解太多的社会运营机制,他就会产生不满,他就会要求权利。

所以,中国从东汉至唐末,也存在贵族,他们垄断的却是另一种资源——知识。

甭管这种知识多么的扯淡,无用和反智,但只有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人,才能参与治国经世,这些知识就是贵族们最重要的资源。

这些人以血缘为纽带,用家族的方式进行传承,将知识牢牢的垄断在自己家族的手中,通过这种垄断,贵族一家的地位甚至比皇帝都要高,家族小姐比皇家公主还要受欢迎,可见贵族的地位多么崇高。

垄断的贵族们默契的进行着合作,将垄断进行到底,凭借着这些知识的纽带,加上互相通婚等促进措施,渐渐的形成了传承百年的世家贵族。

关陇贵族、江左贵族等等等等就是典型的代表。有军阀、有财阀,还有“知阀”,这些“知阀”代表了文化道统,甚至能代表天下正朔,连皇权都需要向他们妥协。

其实古代大多数是精英文学,从时间线来说,先秦只有贵族和士才能读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文学被贵族所垄断,书籍只是在士之间传播,不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因为群众根本没机会读书。就是所谓精英文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