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年文士本能地抬起双手,挡在了自己的面前。

可过了许久,想象中的痛感都没有袭来。

等他睁开眼看去,一只宽厚的手掌挡在他面前牢牢握住了唐伯虎的拳头。

“既是同道,何必如此大火气?”

一个身材瘦削,有着一对大耳朵的老人说道。

唐伯虎双眼一眯,双拳之上,罡气外放,一股无形的气浪,在两人周身一尺范围内形成。

老人哑然一笑,反手化掌为拳,一手寸劲四两拨千斤将唐伯虎击退了三步。

唐伯虎有些愣神,刚才和老者对拼的时候,他的一身罡气如泥牛入海。

“湛先生,今日是来讲心学的吗?”唐伯虎有些戒备地问道。

朱厚熜也顺势看了过来。

来人,正是与王阳明齐名的湛若水,享誉天下的大儒。

“非也,我受老友之邀,为百姓开讲理学”湛若水笑着捋了捋胡须,一步跨出站定了高台中央的位置。

朱厚熜也露出意外之色。

湛若水本为翰林院庶吉士,彼时王阳明刚好当上兵部武选司的主事。

二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很快就成了至交好友。

正德十年湛若水母亲去世,他自此离开朝堂以养病为由隐居西樵山。

他在西樵山着书立说,兼容心理,荟萃古今,自成一家。

正德十六年,武宗皇帝驾崩,杨廷和力邀他到翰林院任职。

湛若水虽然属于心学一流,依旧带着理学的底色。

当今文坛,能与王阳明打对垒的,除他之外再无他人。

之前朱厚熜没有想到他,是因为他归属心学又是王阳明的至交,断然不会在此时悖逆大势。

朱厚熜望向一侧的廊台,想到杨廷和等几位阁臣,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介夫兄如何请动湛若水?”费宏惊讶地问道。

杨廷和淡定一笑,“无他,论辩之真意尔”

抛开国子监大论背后的政治博弈不谈,这场论辩确实是大明开国以来罕见的大手笔。

杨廷和当了十几年首辅,对于人心的把握炉火纯青。

他知道湛若水不会公然与王阳明为敌,但也不会因为好友而背弃自己的道路。

远的不谈,两人关于格物致知就分歧颇大。

“湛若水来了也好,现在也只有他能和王阳明“硬碰硬了””毛纪赞同地说道。

朱厚熜听不到廊台上的对话,但一番思索之后也猜出了湛若水的来意。

湛若水来与不来,都不影响这场大论最后的走向,但至少能给理学一个体面的台阶。

唐伯虎脸色古怪,背着手走下高台。

方才一番试探,他敢肯定湛若水这个老头已经达到了通神之境。

在此之前,他在梁储家中与湛若水有过交谈,那个时候对方还是一副垂垂老朽, 走两步路就要喘口气歇一歇的状态。

他的心中暗自嘀咕,“也不知道是谁开了这个坏头,一个比一个能装!”

湛若水从容开讲,各种道理信手拈来。

不同于王阳明,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他更喜欢以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启发人,让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悟世间道理。

正所谓随处体认天理!

百姓们听得入神,时不时被一两个故事逗得捧腹大笑。

士人学子也频频点头,只是时间久了,心中也有些百无聊赖的感觉。

王阳明讲学像是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湛若水却仿佛“老生常谈”。

他们都明白的道理,何必再重复一遍呢?

朱厚熜站在高台一侧,观察着众人的反应。

他微叹道:“心学大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儒道改革艰难求索。”

看着越发不耐的人群,王琼讥笑道:“你们请了外援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讲得不如人家!”

毛纪一脸难色,费宏更是面色低沉。

“看来理学还是深入人心啊”杨廷和笑呵呵地放下茶盏,感受到众人投来疑惑不解的目光。

他看着下方,眼神深邃。

“众人之所以听得不耐烦,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就用这一套逻辑和方法去认识事物,他们心归属理学的”

毛纪闻言,心中豁然开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理学终于扎根于百姓之中。

这种跨越地域、年龄甚至时代,已然浸润到骨髓的巨大影响,绝非一场辩论,一道诏令,就能轻易更改的。

杨廷和很清楚,此时与皇帝相争再无胜算,倒不如退一步,以不变应万变。

理学百载积累出的无形优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否定的!

朱厚熜没有畏惧,相反还隐隐带着一丝振奋。

他知道,一个人一旦挣脱了枷锁,将会爆发出何等恐怖的力量!

胜利必将属于他,也必将是压倒性的胜利!

他没有再接着听下去,信步走出了国子监。

他要开始准备三天之后的国子监更名!

…………

心学和理学对决,定在了彝伦堂。

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